張奐的遷居,是涼州計程車族門庭們的普遍現狀,羌亂此起彼伏是一方面原因,朝廷不重視該地區,也就間接的導致這些士族們在仕途和政治資源上落後於其他地區。
何況後漢朝廷甚至對於放棄涼州的問題,嚴肅的在朝堂之上討論過。
這就讓涼州本地計程車族豪強們對朝廷愈加的不滿,在羌人叛亂時,遠不如其他州郡對朝廷大軍的擁護和配合。
甚至歷史上的馬騰,身為大漢伏波將軍馬援的直系後代,居然聯合當地的羌人一起對抗朝廷。
當然,趙普不可能向盧植和曹操等舉這個例子,他只是委婉的表達,涼州當地的世家大族們對於朝廷的疏遠。
事實上,如果涼州本地豪強能和朝廷同心同德,共同抵抗羌人叛亂的話,這延續一百多年的羌亂,至少在規模上要小不少。
趙普試著把這些站在後世角度上看待的問題,詳細的說給在場的三人。
這些,之前趙雲也曾問過,不過趙普沒有這次說的詳盡。
盧植和曹操完全認同趙普的這個觀點,可這個問題,事關後漢朝廷的立朝根本,算是國策。
若想要改變,那必須得從漢靈帝劉宏那裡入手,而且要不只是劉宏,其他計程車人公卿們,也得贊同朝廷重視對西域的經營。
因為這事關眾多家族的切身利益,覺悟到不了一定的境界,他們是不會同意的。
所以,盧植和曹操皆搖頭嘆息,“這恐怕是很難的一件事。”
至少,尚書令盧植和即將上任的涼州刺史曹操是左右不了的,甚至加上他自己,侍中趙普,想要短時間內扭轉這種局面也不現實。
趙普亦嘆道:“其實,我也知道,涼州之亂有諸多原因,即便你知我知,也是徒呼奈何毫無辦法。”
他沉吟了片刻,又對曹操道:“還有一點我須得提醒你,如果孟德你真的擔任涼州刺史,對於羌人的民俗要多采取順從,而非刻意壓制。”
歷史上從第一支羌人部落在隴西與漢人雜居之後,漢、羌因風俗和生存方式的諸多差異,就導致民族衝突不斷。
這其實在不同民族之間融合的過程中是非常常見的,但是歷代的漢朝官員,都站在天朝上國的立場之上,對於羌人的習俗採取了強力的壓制和逼迫。
談羌人的習俗,首先先談羌人生活的區域。
《後漢書·西羌傳》所載羌人的生活地域在”河關之西南”,”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實際上並不準確。
所謂的河關,也就是河關縣,具體的位置大致在後世甘肅積石山縣附近,約轄制青海東部黃河以南部分地區。
河關縣設定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隸金城郡,但在後漢改為隴西郡轄制。
以河關為限,《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恰恰把聚居羌人最多的兩漢之金城郡,亦即河湟流域的絕大部分排除在外。概言之,河湟流域及其西南,直至賜支河首,甚至更遠,都是羌人的活動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