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孝是為郭嘉,而荀令君自然是指荀彧,在後世因郭嘉早亡,人人追憶,設想郭嘉若是活著,必然可助曹操一同天下。
在趙普那個時代,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論調。”
而曹操的第一謀士,居中守度十餘年,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荀彧,卻常常被忽視。
事實上,郭嘉很牛,是一位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參謀。
可無論是功績和才學,都不足以和臥龍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在曹魏一方,真要有什麼人可以跟居於武廟十哲的諸葛亮比較一下,那也只能是荀彧。
只是荀彧之與曹操的關係同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可能是要差的遠了。
後世的學者很多都認為荀彧是大漢最後一個臣子。以及,曹操最後一個合夥人。
是的,趙普也以為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不是所為的君臣或者從屬關係,而是“合夥人”。
荀彧投靠曹操的時間是為漢獻帝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董卓之亂時,潁川郡位居雒陽左近,成為戰亂之地,荀彧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袁紹得到冀州後,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
事實上,荀彧捨棄袁紹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乃是因為袁紹其人狼子野心。
代漢者,當塗高也,在漢末廣為流傳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袁氏在標榜自己,汝南袁氏的子嗣,無論袁術還是袁紹,皆有代漢自立的心思。
而荀彧所希望輔佐的是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的能臣,不是袁紹這種志大才疏,對漢獻帝多有不恭的軍閥。
曹操在那個時候無疑是最佳選擇,他至少在初平二年,仍然是想要匡扶漢室的,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刻,也只有曹操和孫堅是盡了力的。
所以,荀彧棄袁紹而投曹操的本意,不是因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而是曹操才是符合他心願的那個人。
後來曹操確實也聽從了荀彧的建議,迎漢獻帝劉協回許都,奉天子以令不臣。
沒錯,曹操初迎漢獻帝時,並非是挾天子而令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小說裡安給曹操的。按正史,這句話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的建議
《後漢書·袁紹傳》記載沮授勸說袁紹:“且今州城初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定都鄴城,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可惜袁紹沒有聽從。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