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犒賞三軍,昭告天下的公文到達冀州常山郡的時候,已過了臘八。
那時的趙普正在太守府與崔超商議安置流民的舉措。
沒錯,入冬之後,各個州郡最大的隱患仍舊是流民問題。
常山郡在崔超和李博護境安民,精心治理之下,基本解決了本地流民的問題。
但此時的後漢十三州,九十多郡國,幾乎沒有一個州是太平無事的。
流民產生的根源在於賊寇肆虐和無地無糧。
十三州之地,乃至雒陽近郊的司隸校尉部,也不能杜絕沒有活路的百姓為了餬口流落為賊。
而無地無糧在後漢末年土地兼併極其嚴重的時代,那更是各郡縣的常態,無地耕種和無糧可吃的百姓就成了流民的主力。
冀州被盧植重點整治過,可在他被罷免之後,各地郡縣長官和當地豪強重新侵奪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太平無憂的常山郡就成方圓數百里內流民的避難所。
臘月以來,僅僅元氏縣城內,就湧進來萬名流民。
崔超知道自己如此妥善的安置流民遲早會讓常山郡人滿為患,可忍受飢餓嚴寒的難民來投靠,他又不能無情的將之拒之門外。
李博此刻已經崔超表薦,再經由朝廷正式冊封的郡丞。
他去過位於元氏縣南的糧倉歸來之後,告知崔超,郡府的糧食庫存可能不足以支撐數量龐大的流民撐過這個冬天。
更可怕的是,冬天還有近兩個月,這段時間還不知道會有多少的流民湧進常山郡。
不得已之下,崔超便召趙普前來商議。
這種情況,趙普其實也束手無策,他的專長並非護境安民,不過他在細想之後,覺得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只是這個辦法搞不好會辦成壞事。
“子陵,今年境內百姓的收成如何?”他問李博。
李博道:“除了年初有瘟疫肆虐,今年後半年雨水充足,百姓的收成還不錯,而且崔公秉承與民休息的原則,並沒有徵稅,連同朝廷催收的歲賦也一直拖著,境內的百姓安穩度過這個冬季毫無問題,來春耕種的餘糧也是有的。”
趙普沉吟道:“那讓每戶貢獻出半鬥糧來可能行?”
後漢的容量單位為十鬥一石,此時的一石大概是二十七斤粟,一斗也就是2.7斤,半鬥是1.35斤。
趙普相信每戶拿出這點糧食是不會死人的。
李博和崔超所想均是如何惠利於民,確實沒有想過從百姓手中拿回這點糧食。
冀州九郡國有六百萬人口,一百多萬戶人家。
常山郡是冀州境內的大郡,限制十多個縣,登記在冊的戶丁有八十多萬人,二十多萬戶。
每戶拿出半鬥來,那也有十萬鬥,一萬石的糧食,一萬石摺合後世的重量單位,有二十七萬斤了。
整個常山郡按照兩萬流民計算,一人一日吃半斤糧食,這些糧食也足以支撐一個月,加上郡內糧倉的餘糧,度過這個冬季應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