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趙普向他闡述的這些理念,他未必認同是其一,其二即便他跨越了這個時代,完全理解這種因為族群、習俗、語言乃至生存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矛盾,要去解決卻未必能有什麼辦法。
趙普從後世而來,都覺得非常棘手,他根本沒有太多的辦法,好像只有靠時間摩擦、融合,才能夠讓這種矛盾不再需要雙方拿起武器解決。
他自問在闡述上面這些情況的時候,他已經儘量站在較為客觀的立場之上,希望曹操可以儘量的不要太過鄙夷和排斥羌人的習俗和生存方式。
不過,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難能夠突破時代的限制,而站在上帝視角的。
曹操在聽完趙普這等長篇大論之後,也沉思了許久,最後道:“聽先生這一番言論,讓我茅塞頓開。可能之前我是想的有些簡單了。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確任重而道遠啊!”
趙雲道:“其實,這些羌人也是想不明白,放棄遊牧,從事耕種就真的活不下去嗎?”
趙普聞言暗暗嘆氣,農耕看上去似乎是一種更加文明的生存方式,歷史也證明,農耕文明確實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延續和創造了更為發達和燦爛的文明。
可羌人的生活方式古已有之,這是由他們生存的環境所決定,祖祖輩輩都延續了放牧乃至搶掠為生的方式。
搶掠自然是要嚴格禁止的,可放牧讓他們更改哪裡有那麼簡單呢?
河湟谷地關於耕種和放牧兩種方式的劇烈衝突,讓一方在強制之下更改都是會激起更大的矛盾的。
羌人前面已經詳細闡述,暫且不提,但說耕種。
在廣闊的河西,最先遷去的是為招募的百姓和輸送的罪犯,他們在開墾河西的過程中付出過血和淚的代價,當漢武帝召烏孫回河西故地的計劃落空之後,是這些人最先在河西的不毛之地,開墾農田,興修水利,才河西一度達到民豐馬肥,丁口繁盛之貌。
這些人的後代就成了世居涼州的漢人。
把他們祖祖輩輩辛苦開墾的農田,成為任牛馬踐踏的草場是對這些漢民以及其先祖的大不敬。
在趙雲等這個時代的人看來,無非是換一種活法而已,尤其是落後的活法。
可在羌人的思維裡卻是反過來的,他們以為漢人是搶掠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場,以他們的生存法則是要搶回來的。
這種教化問題,需要一整個時代可能才能完成。
所以,其實別說是曹操,哪怕是自後世而來的趙普,如果真的在涼州刺史的任上,可能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孟德其實不必把重心放在這些問題上,安撫和威懾兩全齊下,能讓羌人暫且臣服,那就夠了。”趙普對於趙雲所說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此提議曹操,“眼下,更應該重視的其實是涼州的世家豪強們。”
提到這個問題,曹操、盧植和趙雲都微微一凜,他們都清楚,這個問題可能比安撫諸羌還要難。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