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飲食講究小而精巧,主菜原本就不是必需的,像蔣氏父子剛才展示的十幾個案桌分餐而食,在文人士大夫中十分流行。
不過,任平如今僅依靠一件精巧絕倫的木架就規避了主菜的問題,此情此景,卻是聞所未聞。
眾學者一時都把目光投向塗文孝,從他剛才的反應來看,似乎知道些眉目。
果然,塗文孝目光中雖和眾人一樣,有驚才絕豔之色,但到底保持了一分冷靜,當下緩緩道:
“諸位老師,聽說過‘插山’嗎?”
“插山?那是何物?”
眾學者聞言一起搖頭。
“插山,又名‘插盤食架’,是北宋時在權貴勳爵府上流行的一種木器,據說由一名當時著名的技巧工匠打造而成,”
“一般桌案,即便再大,也不過放二三十個碗碟,可是此物分為多層,如你們所見,至多可放五十多個,極為一些奢富好宴的人家所喜,”
“至於為什麼叫插山,你們仔細看這東西的外形,像不像有點蓬萊仙山的模樣?”
一語驚醒夢中人,眾人本就覺得這木架造型別致,不像是隨意堆砌而成。
此時再一看,氣勢巍峨,如同山峰,其中又不乏清秀靈氣,不是蓬萊山是什麼?
眾人一時都看得呆了,萬料不到此物不但精巧,連造型設計也如此別具一格。
雖仍是在一個幾尺見方的木架上飲宴,卻有身臨仙境之感,不是雅緻與靈秀兼具的兩宋文人,怎能造得出這種奇絕之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剛開始時我也不太敢斷定,畢竟此物在兩宋時已不多見,只在某些古籍裡有隻言片語,今人更是見都沒見過,想不到……”
邊說著,塗文孝邊目光灼灼地頂著眼前的插山木架,顯然,任平能帶來此物是他絕對沒想到的,今日一見,可算不虛此行。
眾學者也深有同感,正想再說什麼的時候,一旁的何溯源忽然開口:
“不止如此,塗老師聽過‘插山落雨’嗎?”
“插山落雨?”
塗文孝聞言一怔,像是想起什麼,其餘人卻滿臉大寫問號。
“不錯,插山落雨,插山指的自然就是這副木架,落雨指的卻是技法,”
“簡單來說,就是上面五十多個碗碟,不能隨意置放,而要依照主次、冷熱、葷素等先後次序依次擺置,如同下雨時,先有大雨,後有淅瀝小雨一般,”
“否則若是混放一氣,即便是有器物做美,也顯得虛有其表,美中不足了。”
眾人聞言越是驚詫萬分,難以想象古人連宴席擺盤都琢磨出這等技法來。
可是看看何溯源,再看看任平,分明就是如他所說,分門別類地有序擺放,否則五十多個碗碟,就是再慢,也早該擺完了。
此時的眾學者越加細緻留心,很快發現任平所擺的那些碗碟看似大同小異,其實也略有差別。
直徑略小、色澤略淺的應該是冷盤盤和素菜盤,放在一二層。
直徑略大、色澤略深的就是熱菜盤和葷菜盤,放在三四層。
至於第五層,一共只左右兩個位置,各放一個相對來說較大的碗碟,自然就是主菜了。
如此一來,雖說沒有主菜盤,但華夏傳統向來講究的主次分明、次圍主轉,早已不知不覺中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