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從前我只以為你有點不務正業,是被太太逼著才去學這些東西,想不到學識還這麼廣博呢。”
“屁話,這在業內也不算什麼生冷知識,哪就談到學識廣博了?”
混血美女瞪了她一眼,不過臉上還是不由浮現出洋洋得意的神情。
“那依小姐看,這件玩意兒值多少錢?”
“嗯,不好說,我又沒親自掌眼過手,具體價值還得看是哪個窯口。”
兩人在遠處嘀咕的時候,那邊一眾天工街商戶早又把那件果盤翻來覆去看過一遍,言語之中不吝讚賞。
尤其是那幾個果品的造型,不但生動逼真,上面的許多紋理、釉色也做得十分精細,幾乎沒什麼瑕疵,難怪他們都沒看出來。
至於價值,這類瓷器在世面和拍賣行中都不多見,缺乏參考,不過能在天工街淘到,也絕對算是撿了漏了。
“任總,請問這東西你花多少錢拿到手的?”
“十萬。”
“多少?”
“十萬。”任平又重複了一遍。
眾人面面相覷,心想這已經超過尤正興那件工藝瓷了,不過頂多只算任平的出價,真正價值可不能以這個為準。
果然,對面的尤正興一聽就嘿了一聲:
“一件仿生瓷而已,不等大雅之堂,主流瓷器還得看歷朝歷代的精品名窯,那才是真正的珍品,”
“再者,任總確定這東西值十萬?是從哪家店鋪淘來的?要不要做叔叔的去給你討個公道?”
言下之意,自是不認為這件仿生瓷值這個價格。
任平也不爭辯,笑了笑:
“尤總說得不錯,這類仿生瓷只是供奇趣賞樂的玩物,從一開始就未入上乘,和真正的瓷器名珍不能相提並論,”
“哼,原來你也知道。”
“不過,尤總剛才也說了,主流瓷器還得看歷朝歷代的精品名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任平緊接著看向曲知農:
“請曲會長告訴大家,這件玩意兒出自什麼時候,哪個窯口?”
曲知農剛才仔細端詳了半天,早已心中有數,當下頓了頓:
“這件荷邊池塘粉彩果品仿生瓷,出自清雍正末年,屬於唐窯瓷器。”
“什麼?唐窯?”
尤正興一愣,似是想起了什麼。
其餘眾人也都頗為詫異,華夏制瓷史上千年,出現過的窯口不計其數,如最著名的宋代五大官窯,明清時候的龍泉窯、景德鎮窯,業內都是無人不知。
這個唐窯頗為小眾,不過知道的人也不少。
據說清雍正至乾隆年間,有一個著名的督陶官,名叫唐英。
所謂督陶官,就是清代朝廷設定、專門在景德鎮督造御用瓷器的官員,其中尤以這個唐英最為出名。
相傳他在這個官位上一待就是三十多年,歷經雍正、乾隆兩朝,因為常年在景德鎮中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共同勞作,制瓷工藝十分精湛。
起初他在景德鎮督造的也是常見官窯瓷器,雍正末年,仿生瓷開始興起,便也做了一些,一同供奉朝廷。
到乾隆帝上位的時候,因為對這類新奇瓷器十分鐘愛,形成一時風氣,唐英和景德鎮官窯便也奉旨督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