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黃帝心血來潮,決定向岐伯請教一個深奧的問題:“岐伯啊,我這心裡老有個疑惑,就是那個‘節之交’的道理,您能給我講講不?”
岐伯一聽,嘿,這黃帝還真是好學啊,於是慢悠悠地捋了捋鬍子,開始了他的講解:“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好!節之交,說白了,就是咱們身體裡的三百六十五個秘密小聚會,也就是咱們中醫裡說的經絡交會點。你要是掌握了它的精髓,那我用一句話就能給你說明白;但要是你沒摸到門道,嘿,那可就複雜了,能繞得你頭暈眼花,跟進了迷宮似的。”
黃帝一聽,心裡那個癢啊,連忙催促:“快!快!您就別賣關子了,趕緊用那句話給我點透吧!”
岐伯笑了笑,說:“好嘞,那你聽好了——節之交,就是咱們身體裡的‘神氣’溜達玩耍、進進出出的地方,可不是你身上的皮肉筋骨那麼簡單哦!”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但又覺得不夠過癮,於是纏著岐伯:“岐伯啊,您這話說得太高深了,能不能再給我詳細講講,讓我這腦子也開開竅?”
岐伯一看黃帝這求知慾旺盛的樣子,心裡也是樂開了花,於是決定給他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醫理論脫口秀。
“黃帝啊,你看咱們這身體,就像是一個大大的城市,裡面的經絡就像是城市的道路,而節之交呢,就是那些重要的交通樞紐。咱們身體裡的‘神氣’,就像是城市裡的居民,他們得透過這些交通樞紐,才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比如心臟、肝臟、腎臟這些重要的部門。”
“所以啊,這些節之交可重要了,它們要是堵了,那‘神氣’可就慘了,得繞個大圈子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樣一來二去的,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就像是城市裡的交通擁堵,大家堵在路上,啥事兒也幹不了,心裡能不煩嘛!”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您這比喻真是太妙了!那這麼說來,咱們得好好保養這些節之交,才能讓身體裡的‘神氣’暢通無阻了?”
岐伯點點頭:“正是如此啊!要想保養好節之交,那就得注意咱們的生活習慣,比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等等。這些啊,都是咱們中醫裡的養生之道。”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岐伯您說得太對了!那我以後可得好好注意,不能讓我的‘神氣’們堵在路上,得讓他們暢通無阻地在我身體裡溜達玩耍!”
岐伯一聽,也是笑得合不攏嘴:“哈哈,黃帝啊,你這學習態度可真是讓人佩服!不過啊,你可別忘了,咱們中醫可是講究整體觀念的,保養身體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長期堅持才行哦!”
黃帝有一天閒來無事,就琢磨著:“哎,岐伯這傢伙老說針灸多神奇,多深奧,我倒要看看這扎針裡頭到底有啥門道。”於是,黃帝就踱著步子去找岐伯了。
一見面,黃帝就開門見山地說:“岐伯啊,我聽說你針灸技術了得,今兒個我想請教請教,扎針時怎麼感知病人的情況呢?是不是跟算命看相似的,得瞅瞅面相啥的?”
岐伯一聽,哈哈大笑:“黃帝啊,你這可問到點子上了。不過,針灸可不是算命,它可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深奧著呢。不過,為了讓你這個外行也能聽明白,我就儘量說得簡單點兒吧。”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解:“首先啊,你得學會觀察病人的臉色和眼神。你看,一個人的臉色要是紅潤有光澤,那肯定是氣血充足,身體倍兒棒。要是臉色蠟黃,眼睛無神,那可能就得小心點兒了,這傢伙八成是身體有點問題。”
黃帝點了點頭:“嗯,這個我懂,就像看蘋果一樣,紅彤彤的就是新鮮的,黃不拉幾的就是放久了的。”
岐伯被黃帝的比喻逗得哈哈大笑:“對對對,你這個比喻倒是形象。不過啊,咱們還得更進一步。你得透過觀察病人的眼神,來判斷他的精神狀態。比如,有的人眼神明亮,那說明他精神飽滿,有活力;有的人眼神迷離,那可能就是疲勞過度,或者是被啥邪病給纏上了。”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這麼說來,眼神還能看出邪病來?那我是不是也能學會看相了?”
岐伯笑著搖了搖頭:“看相那是另一門學問了。不過,咱們中醫確實講究望聞問切,透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表現來判斷病情。這望啊,就是第一步。”
黃帝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那接下來呢?”
岐伯接著說:“接下來啊,你得觀察病人的形體和動作。你看,有的人身材勻稱,行動矯健,那肯定是身體健康;有的人呢,身材臃腫,行動遲緩,那可能就得注意一下了,這傢伙可能是溼氣太重,或者是氣血不通。”
黃帝聽了,若有所思:“嗯,這個我也能理解。就像咱們平時看動物一樣,健康的動物總是活蹦亂跳的,生病的動物就總是懶洋洋的。”
岐伯一聽,又笑了起來:“對對對,你這個比喻也很形象。不過啊,咱們中醫可是要嚴謹得多的。咱們不僅要觀察病人的外在表現,還得透過聽他的聲音,感受他的氣息,來判斷他的病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黃帝點了點頭:“嗯,這個我明白。就像咱們平時聽人說話一樣,有的人聲音洪亮,中氣十足;有的人呢,聲音低沉,有氣無力的。這肯定也是身體狀況的一種反映。”
岐伯讚許地點了點頭:“沒錯,黃帝啊,你可真是聰明絕頂啊。這麼快就領悟到了中醫的精髓。”
黃帝一聽,心裡美滋滋的:“嘿嘿,那也是岐伯你教得好嘛。”
岐伯笑了笑,接著說:“好了,咱們言歸正傳。說到針灸啊,這扎針可是個技術活。你得先找準穴位,然後用右手主推針,左手持針穩住,等到氣到了,再把針拔出來。”
黃帝一聽,瞪大了眼睛:“哦?這氣到了是個啥意思?”
岐伯解釋道:“這氣到了啊,就是咱們中醫說的‘得氣’。就是當針尖刺入穴位後,病人會感到一種痠麻脹痛的感覺,同時醫生也能感覺到針下有一種沉緊感。這就是氣到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