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天,黃帝心血來潮,對身邊的岐伯說:“嘿,岐伯,我聽說足少陽經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經絡,它到底怎麼走啊?你給我講講唄。”
岐伯一聽,捋了捋長鬍子,笑眯眯地說:“好嘞,陛下您聽好了,這足少陽經啊,它可是個調皮的傢伙,從腳開始,一路往上竄,咱們就從它的起點說起吧。”
黃帝眨巴眨巴眼睛,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岐伯接著說:“首先啊,這足少陽經從腳上的竅陰穴開始。竅陰穴呢,就在您的小腳趾旁邊那個次趾的腳尖兒上,那可是它的‘老家’,也是它的‘井金’之地。您想啊,井金井金的,不就是說它像個水井一樣,藏著滿滿的金色能量嘛!不過啊,這金色能量可不是金子,而是咱們身體的陽氣和活力哦!您要是覺得累了、乏了、沒精神了!不妨多揉揉這竅陰穴!讓它給您補充點兒能量和動力吧!”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原來如此,那這竅陰穴還挺有來頭的嘛!”
岐伯點點頭:“那是自然。接著呢,這足少陽經就從竅陰穴溜到了俠溪穴。俠溪穴在哪兒呢?就在您小腳趾次趾之間的那條縫兒裡,就像是個小溪流一樣,細細長長的。它可是足少陽經的‘滎’穴哦,就像是個小水庫,儲存著從竅陰穴流過來的陽氣和活力。您要是覺得腳上沒勁兒了、走路走累了!不妨多揉揉這俠溪穴!”
黃帝一聽,忍不住插話:“哈哈,你這比喻真有意思,那接下來呢?”
岐伯繼續講:“接下來啊,這足少陽經就注到了臨泣穴。臨泣穴在腳上,從俠溪穴往上走一寸半的地方,您找個凹陷的地方就對了。這臨泣穴啊,就像是足少陽經的一個‘驛站’,讓陽氣和活力在這裡歇歇腳,然後再繼續往上走。您要是覺得腿痠了、腿疼了、走不動路了!不妨多揉揉這臨泣穴!”
黃帝撓撓頭:“一寸半?這得多長啊?我這腦袋裡可沒尺子。”
岐伯笑了:“陛下您別急,一寸半嘛,大概就是您一個半大拇手指頭的寬度。您試試,看看是不是這麼個長度?”
黃帝一試,果然如此,不禁連連點頭:“嗯,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岐伯接著說:“然後呢,這足少陽經就經過了丘墟穴。丘墟穴在外踝的前下方,您找個凹陷的地方就對了。這丘墟穴啊,可是足少陽經的‘原’穴哦,就像是個大本營一樣,指揮著足少陽經在全身的運作。您要是覺得身體不舒服了、哪兒哪兒都疼了、沒力氣了!不妨多揉揉這丘墟穴!”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大本營?那它一定很重要咯?”
岐伯點點頭:“沒錯,所以這丘墟穴要是出了問題,那足少陽經可就得亂套了。”
黃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嗯,我明白了。”
岐伯接著說:“接下來呢,這足少陽經就來到了陽輔穴。陽輔穴在外踝的上方,輔骨的前面,還有絕骨穴的末端。這陽輔穴啊,就像是足少陽經的一個‘加油站’,給它補充能量和動力。您要是覺得頭暈目眩了、耳鳴耳聾了、記憶力減退了!不妨多揉揉這陽輔穴!”
黃帝一聽,忍不住笑了起來:“哈哈,你這比喻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那絕骨穴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岐伯解釋說:“絕骨穴啊,它就在陽輔穴附近,是個挺重要的穴位。不過呢,咱們今天主要講足少陽經,這絕骨穴就先放一放吧。”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好好好,那咱們繼續。”
岐伯接著說:“最後啊,這足少陽經就進入了陽陵泉穴。陽陵泉穴在膝蓋的外側,您找個凹陷的地方就對了。這陽陵泉穴啊,可是足少陽經的‘合’穴哦,就像是個終點站一樣,把陽氣和活力都匯聚在這裡。您要是覺得膝蓋疼了、腿抽筋了、走不了路了!不妨多揉揉這陽陵泉穴!”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這陽陵泉穴一定很厲害了?”
岐伯點點頭:“沒錯,所以這陽陵泉穴要是出了問題,那足少陽經可就得遭殃了。不過呢,陛下您也別太擔心,咱們中醫有的是辦法來調理這些穴位。”
黃帝一聽,心裡踏實了不少:“哈哈,有你在,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岐伯一聽,也笑了起來:“陛下您過獎了,我這不過是儘儘自己的本分罷了。”
說到這裡,黃帝突然想起了什麼:“對了,岐伯,我聽說這足少陽經還跟膽有關係呢,這是怎麼回事啊?”
岐伯解釋說:“陛下您說得沒錯,這足少陽經啊,它跟膽是相表裡的。也就是說,它們倆就像是親兄弟一樣,關係緊密得很。所以呢,要是膽出了問題,那這足少陽經也得跟著倒黴;反過來呢,要是足少陽經不通暢了,那膽也得受影響。”
黃帝閒來無事,就對岐伯說:“岐伯啊,我最近對咱們人體的經絡特別感興趣,特別是那個足陽明胃經,你能不能給我講講它是怎麼走的啊?”
岐伯一聽,心想:“哎呀,黃帝這是要考我中醫知識啊,得好好表現一番。”於是,岐伯就清了清嗓子,開始給黃帝講解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岐伯說:“黃帝啊,這個足陽明胃經啊,它可是從咱們腳上的厲兌穴開始的呢!厲兌穴啊,就在你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靠裡邊的那個角上,它就像是胃經的一個小小泉眼,是井金穴哦,代表著胃經的起點。”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心想:“哦,原來厲兌穴是胃經的起點啊,這名字還挺有意思的呢。”
岐伯接著說:“然後呢,胃經就從厲兌穴溜達到了內庭穴。內庭穴啊,就在二腳趾和三腳趾之間的外側,它就像是胃經的一條小溪流,是滎穴哦。你想啊,小溪流嘛,肯定是要往前面流的啊,對吧?”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比喻可真形象啊,內庭穴就像是胃經的一條小溪流,不錯不錯。”
岐伯笑了笑,繼續講解:“胃經從內庭穴出來,就流到了陷谷穴。陷谷穴啊,就在你中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上面,往上走大約兩寸的地方,有一個凹陷的地方,那就是陷谷穴,是俞穴哦。它就像是胃經的一個小山谷,水流在這裡稍微停留了一下,然後繼續往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