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話說在古代,有位醫術高超的老中醫。他治病有個獨特之處——不靠繁瑣的診斷,只需聽病人簡單描述病情,便能胸有成竹,針到病除。比如,有人頭疼欲裂,痛苦不堪,找到老中醫。他微微一笑,說:“無妨,此乃邪氣侵擾頭部之症。”說罷,取出銀針,手法嫻熟,彷彿在與病人頭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只見銀針輕輕一刺,直抵病灶深處,直達骨膜,而那頭疼,竟如晨霧遇陽,瞬間消散。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一針之下,既未傷及皮肉,也未留下絲毫痕跡,彷彿自然之力的巧妙干預,讓人不禁感嘆:“這銀針,簡直就是通往健康的神秘通道啊!”

這裡提到的“藏針”,其實是一種高度精準的針灸技法,講究的是“意在針先,氣至病所”。在現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利用特定的穴位,如“百會穴”,它位於頭頂正中,是人體陽氣匯聚之處,透過刺激此穴,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治療頭部疾病的效果。而“皮者道也”,則是指面板作為人體與外界交換的門戶,也是針灸施術時的重要媒介,要求醫者手法輕柔,避免對面板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讓治療過程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再來說說“陽刺”,這聽起來就像武俠小說裡的絕技,實則是一種針對寒熱病症的特殊針灸方法。它要求醫者從病變部位的中心點入手,同時在其四周各取一穴,形成“一主四輔”的針刺格局,彷彿是在身體內部編織一張驅散寒熱的網。在現代中醫理論中,我們可以將這一技法與“四神聰穴”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相結合,這四個穴位與百會相呼應,共同調節腦部氣血,平衡陰陽,對於治療頭痛、失眠、神經衰弱等寒熱錯雜的病症有顯著療效。

“深專者刺大髒”,這句話告訴我們,對於病情深重,涉及內臟的疾病,針灸需更加謹慎而深入。但別擔心,這並不意味著要直搗黃龍,而是指透過刺激與內臟相關聯的特定穴位,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來間接調理內臟功能。背俞穴位於背部膀胱經上,每個臟腑都有其對應的俞穴,它們就像是內臟在背部的“影子”,透過刺激這些影子,可以影響到內臟本身,達到治病的目的。想象一下,這就像是在給身體內部做一次溫柔的按摩,讓疲憊的臟腑重新煥發生機。

而“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則是進一步強調了背俞穴在治療內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當針灸針緩緩刺入這些穴位時,彷彿是在與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進行對話,告訴它們:“嘿,醒醒,該幹活了!”於是,體內的氣血開始重新流動,寒熱得以平衡,病痛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至於“髮針而淺出血”,這其實是針灸後的一種處理方式,旨在透過輕微放血,進一步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加速病邪排出。在現代,我們更多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來達到類似效果,既安全又有效。

今天老中醫正對著一位腳上腫得跟饅頭似的老兄施展“神奇一針”。嘿,這可不是普通的扎針哦,這是專治腐腫的獨門絕技!老中醫眯著眼睛,像雷達掃描一樣,仔細端詳著那腫得發亮的地方,嘴裡唸叨著:“治腐腫嘛,就得刺在腐肉之上,這學問大著呢,得看癰癤的大小深淺來下針。”

“癰小大深淺刺”,這話聽起來高深莫測,其實用咱們現代話來說,就是“量體裁衣,精準打擊”。小癰癤,咱就深刺一點,直達病灶;大癰癤,那就得放血多點,讓毒素隨著血液流出來,給身體來個徹底大掃除。老中醫手裡的銀針,就像是微型吸塵器,嗖嗖幾下,就把那些壞東西給吸走了。

“必端內針為故止”,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但意思很簡單:下針要穩準狠,別跟繡花似的磨磨蹭蹭。一針到位,既不痛苦,效果還槓槓的。這就像咱們打遊戲,技能釋放要精準,一擊必殺,多帥氣!

接下來,咱們聊聊“病在少腹有積”的情況。這少腹啊,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下腹部,要是這裡有了積塊,那可得小心了。老中醫的對策是:“刺皮腯以下,至少腹而止。”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從面板表層開始,慢慢深入,直到到達下腹部”。這手法,簡直就像是在給身體做深層spa,不過目的不是為了放鬆,而是為了疏通經絡,消除積塊。

再來說說穴位,古代說的“俠脊兩傍四椎間”,放到現在,大概就是咱們背部的膀胱經上的幾個重要穴位,比如肝俞、膽俞這些,它們就像是身體裡的“情緒調節器”,按一按,舒肝利膽,心情舒暢。而“兩髂髎季脅肋間”,則對應著現代的環跳穴、章門穴等,這些穴位一通,全身的氣血都跟著活絡起來,就像是給身體裝上了小馬達,動力滿滿。

想象一下,老中醫一邊在這些穴位上施展“點穴神功”,一邊唸叨著:“導腹中氣熱下已”,意思是引導腹部的熱氣往下走,把積滯的邪氣都排出去。這畫面,簡直就像是在給身體做了一場高難度的瑜伽,既鍛鍊身體,又淨化心靈。話說啊,有這麼一種病,它專挑小腹這塊風水寶地鬧騰,讓人疼得直不起腰,連大小便都成了奢侈。這病,古人給它起了個挺形象的名字——“疝”。為啥叫疝呢?想象一下,肚子裡頭好像有個調皮的小球,時不時就蹦躂出來,讓你難受得緊。而這小球的“幕後黑手”,往往就是“寒”。寒氣這傢伙,一不留神就溜進身體,專找軟肋下手,小腹就成了它的最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那麼,怎麼治這個小淘氣呢?古人的智慧可不含糊,他們說了:“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得在咱們的小腹兩側,還有腰部那塊骨頭凸起的地方大概就是現代說的環跳穴、氣海穴、關元穴附近,以及腰陽關、命門等穴位周邊)下針。這針法啊,講究的是“多而深”,但別擔心,不是讓你紮成篩子,而是要讓針感傳達到位,直到感覺那股暖流中醫說的“炅”)在身體裡流淌開來,嘿,這病啊,也就差不多該說拜拜了。

想象一下,你正躺在古色古香的診療室裡,老中醫的手如同魔術師一般,銀針在他手中彷彿有了生命,輕輕一捻一轉,那股子寒氣就像被陽光融化的冰雪,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有溫暖和舒適。這過程,簡直就是一場身體與自然的和諧對話,既神秘又有趣。

再來說說這“筋痺”,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筋絡出了問題。想象一下,你的筋肉突然變得跟木頭似的,僵硬得連走路都成了難題,那滋味,可不好受。筋痺啊,其實就是筋脈受了風寒溼邪,或者是勞累過度,導致氣血不通,筋肉失去了往日的靈活與彈性。

治療筋痺,古人的方法也是相當直接——直接刺激筋肉所在的部位。不過,這裡有個講究,得“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得找準筋肉上面的穴位,比如咱們常說的陽陵泉、承山、崑崙這些對筋肉有好處的穴位,然後輕輕下針,別扎到骨頭上去。這針法啊,講究的是個“度”,既要讓針感滲透到筋肉深處,又不能傷了筋骨,得是那種“剛剛好”的感覺。

隨著針法的施展,你會感覺到一股暖流在筋肉間緩緩流淌,就像是冬日裡的一縷陽光,溫柔地驅散了寒冷和僵硬。漸漸地,那些原本緊繃的筋肉開始放鬆,疼痛也慢慢減輕,直到最後,你發現自己又能像從前那樣,自由自在地活動筋骨了。這感覺,就像是重新獲得了生命的活力,整個人都輕盈了起來。

說起這“肌痺”啊,簡直就是身體肌膚的一場“寒溼大冒險”!想象一下,你的面板就像是那熱帶雨林裡的探險家,突然間遭遇了連綿不絕的陰雨和刺骨的寒風,結果嘛,就是整個身體表面的“探險地圖”——肌膚,都開始“喊疼”了。這,就是中醫裡說的“肌痺”,一種因為寒溼侵襲,讓肌膚飽受折磨的病症。

話說這寒溼二賊,它們可不像電影裡的反派那麼酷炫登場,而是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你的毛孔,就像是一群隱形的小惡魔,在你的肌膚間開起了“派對”。它們狂歡的結果,就是讓你的肌膚感覺像是被無數細小的針尖輕輕刺過,又疼又麻,那叫一個不舒服!

但別怕,咱們中醫有的是招兒對付這些“不速之客”。首先,咱們得找到它們的“老巢”,也就是那些被寒溼重點“關照”的地方。在中醫針灸的世界裡,這些地方被稱為“大分”和“小分”,其實就是我們身體上的一些重要經絡分支點,它們就像是城市裡的交通樞紐,一旦這裡出了問題,整個身體的“交通”都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