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這大佬啊,真是好學不倦,連針灸的奧秘都要刨根問底。話說有一天,他好奇地問岐伯老師:“我老是聽人說,針灸的時候,多了就瀉一瀉,少了就補一補,這‘多了’、‘少了’到底是指啥呢?”岐伯老師一聽,笑眯眯地說:“陛下啊,這學問可深了,多了有五種情況,少了也有五種情況,您想先聽哪個?”黃帝一聽,眼睛都亮了:“我都要聽,都要聽!”

岐伯老師就開始娓娓道來:“咱們先說說這‘多了’的五種情況吧。首先,是‘神有餘’。哎,你可別誤會,這可不是說誰的精神頭太足了要給他扎兩針洩洩火。這裡的‘神’,是指人的精神狀態、意識活動。如果人過於亢奮,晚上不睡覺,白天還蹦躂得像猴子一樣,那就是神有餘了,得想辦法讓他安靜下來。再來說說‘氣有餘’,這就好比體內有個打氣筒,不停地給身體打氣,讓人感覺渾身是勁,但過了頭就容易脹氣、上火,這時候就得給氣找個出口,讓它平衡一下。

‘血有餘’呢,簡單說,就是血太多了,不是好事哦!比如有些人,臉色總是紅撲撲的,好像喝了酒,其實可能是血液迴圈過快,甚至有點淤血。這時候,就得讓血液流得慢些,別那麼急著往臉上衝。‘形有餘’,那就是身材過於壯碩,肌肉一塊塊跟小山似的,雖然看起來強壯,但也可能隱藏著不健康的隱患,得適當調整。‘志有餘’,指的是意志過於堅定,執著到偏執的地步,啥都得按他的想法來,這可得小心了,容易傷身又傷心。”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連忙追問:“那‘少了’的五種情況呢?”岐伯接著說:“少了嘛,也是這五個方面。神不足,就是精神萎靡,整天像霜打的茄子,提不起勁;氣不足,就是氣虛,說話都費勁,走兩步就喘;血不足,臉色蒼白,頭暈眼花,跟林黛玉似的;形不足,那就是瘦弱無力,風一吹都能飄走;志不足,則是缺乏目標,動力不足,幹啥都提不起興趣。”

黃帝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可是,這些問題都是怎麼來的呢?”岐伯答道:“根源都在五臟啊!心臟管著神,肺臟管著氣,肝臟藏著血,脾臟管著肌肉,腎臟藏著志。它們各司其職,相互關聯,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身體就會失衡。而這些臟腑的功能,都是透過經絡來執行的。經絡就像是身體的高速公路,血氣就是路上的車流。如果血氣不和,就像路上堵車了,百病就會趁機而生。所以,我們針灸啊,就是要守好這些經絡,讓它們暢通無阻。”

說到這裡,黃帝不禁感嘆:“這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真是奧妙無窮啊!”岐伯笑道:“是啊,陛下。不過您也別擔心,只要咱們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對症下藥,讓身體迴歸平衡。比如,神有餘的人,我們可以給他扎一紮‘神門’穴,讓他心神安定;氣有餘的,可以揉揉‘膻中’穴,順順氣;血有餘的,試試‘血海’穴,讓血液流動更順暢;形有餘的,練練瑜伽,拉伸一下肌肉;志有餘的,多出去走走,看看風景,放鬆心情。至於不足的,那就更簡單了,補一補就好了嘛!”

黃帝聽了,哈哈大笑:“岐伯老師,您這一番話,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啊!以後,我也要學點針灸之術,好好調理身體,做個健康長壽的帝王!”岐伯也笑了:“陛下有此心,實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黃帝陛下閒著沒事,就跟他的首席健康顧問岐伯老師聊上了:“嘿,岐伯兄,你說這人的‘神’啊,要是多了少了,會咋樣呢?”

岐伯老師捋了捋他那不存在的長鬍子,慢悠悠地說:“陛下您問得好。‘神’這玩意兒,多了呢,人就跟吃了開心果似的,笑個不停,樂極生悲可不就是反著來嘛;少了呢,唉,那就跟林黛玉似的,動不動就悲春傷秋,淚眼婆娑的。”

黃帝一聽,來了興趣:“喲,這麼玄乎?那要是真這樣了,咱們得怎麼給治治呢?總不能看著人一直傻笑或者哭鼻子吧?”

岐伯老師微微一笑,彷彿胸有成竹:“陛下莫急,聽我慢慢道來。要是‘神’多了,咱們就得給他洩洩火,怎麼找火源呢?看那些細小的血管網路,就像是城市裡的毛細血管,咱們輕輕一針,放點兒血出來,但別扎太深了,免得傷了大動脈,那可就得不償失了。這麼一放血,嘿,人就跟被夏日涼風拂過一樣,神清氣爽了。”

“那要是‘神’不足呢?”黃帝追問道。

“這就更簡單了,咱們得找那些看起來虛弱的血管網路,就像是給快枯萎的花澆水一樣,輕輕按一按,找對地方了,再輕輕一針,不過這次不是放血,而是疏通。就像是給高速公路清理擁堵,讓氣血順暢流動起來,這樣,‘神’自然就足了,人也就精神煥發了。”岐伯老師解釋道。

黃帝好奇地問:“老岐啊,你說這治病啊,有時候病症輕得跟羽毛似的,該怎麼下針按摩呢?”岐伯老師微微一笑,那笑容裡藏著千年的智慧:“皇上您聽好了,對付這種微妙的小病,按摩得溫柔持久,就像給貓咪順毛一樣,別鬆手;下針呢,得輕柔,別跟扔飛鏢似的,‘嗖’一下就進去了,得讓那股子不聽話的氣啊,慢慢悠悠地挪到它該去的地方,這樣一來,人的神氣自然就能恢復如初,精神頭兒倍兒棒!”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嘿,這招兒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接著,黃帝又拋來個問題:“那氣多了少了,人會有啥反應呢?”岐伯老師不緊不慢地解釋道:“氣多了啊,人就容易喘啊咳的,好像爬山不帶氧氣罐似的,上氣不接下氣;氣少了呢,呼吸雖然順暢,但總感覺少了幾分力氣,像是沒吃飽飯的懶貓。不過啊,只要這血氣還沒亂成一鍋粥,五臟六腑還能安安穩穩地待著,頂多就是面板有點小恙,咱們可以叫它‘白氣微洩’,就像是偶爾冒出的幾個青春痘,不影響大局。”

黃帝一聽,來了興致:“那治療這種氣多氣少,咱們怎麼補怎麼瀉呢?”岐伯老師這回更詳細了:“氣多了,咱們就給它找個出口,沿著經絡的隧道,輕輕地引導它往外走,但得注意啊,別傷著正經八百的經絡,也別動不動就放血,更別一股腦兒地把好氣也給洩了;氣少了呢,就反過來,給經絡隧道加點油,讓它動力滿滿,但記住,彆強行把氣往外拽,得讓它自然生長。”

說到這兒,咱們不妨來個現代版的幽默解讀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個程式設計師,加班太多,氣就“有餘”了,這時候就得去按摩店,讓技師給你來個全身“bug修復”按摩,輕柔得讓你懷疑人生,再配合點中醫針灸,就像是給電腦清理快取,讓“氣”順暢流動,不再卡頓。而如果你是個宅家達人,天天葛優躺,氣就“不足”了,這時候就得去健身房,找個私人教練,帶你做幾個“經絡啟用”運動,再配合點滋補食療,比如枸杞紅棗燉雞湯,就像是給身體充電,讓你重新找回活力四射的自己!

至於穴位嘛,雖然現在咱們不能一一對應古時的名稱,但你可以想象成身體的秘密開關。比如“氣海穴”,就像是身體裡的能量倉庫,氣多了就輕輕按一按,讓它分流出去;氣少了就多揉揉,給它充充電。還有“足三里”,這可是個養生大穴,無論氣多氣少,都可以來一頓“足三里大餐”,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說到脈象,那可真是玄妙無窮,就像是身體的天氣預報員。氣有餘時,脈象可能就像夏日午後的暴雨前奏,急促而有力;氣不足時,則像是冬日清晨的薄霧,輕柔卻略顯無力。咱們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切脈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環,透過細細感受那跳動的脈搏,就能洞察身體的秘密,比現代的體檢報告還要直觀幾分呢!

黃帝發問了:“哎,岐伯啊,你說那針灸裡頭,遇到些微妙的情況,該怎麼下針呢?”

岐伯捋了捋鬍子,笑眯眯地說:“黃帝大人,這您可問對人了。遇到這種精細活兒,首先得按摩穴位不鬆手,讓氣血先活絡起來。然後,輕輕地把針插進去,眼睛得盯著,心裡默唸:‘我要深入了哈,你可得準備好了!’這一來,病人的身體就像是被喚醒的勇士,正氣立馬精神抖擻,邪氣呢,就像是被嚇到的小老鼠,四處逃竄,找不到藏身之地。氣血透過面板的毛孔開始往外洩,就像是開了扇窗,讓好的氣進來,壞的氣出去,身體自然就和諧了。”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妙哉!那再說說,血多了少了,人會有啥反應?”

岐伯繼續侃侃而談:“血多了啊,人就容易脾氣大,像顆定時炸彈,一點就著;血少了呢,人就膽小怕事,晚上走路都怕黑。不過,在血氣還沒亂成一鍋粥之前,五臟六腑還是安安穩穩的。但有時候,那些細小的血管咱們現在叫孫絡)會溢位血來,就像是小溪氾濫,導致血液在經絡裡滯留,這時候就得注意了。”

黃帝接著問:“那遇到這種情況,咱們怎麼補怎麼瀉呢?”

岐伯神秘一笑:“這可是技術活。血多了,咱就找那氣血最旺盛的經絡,比如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一針下去,放點血出來,就像給身體開個減壓閥。血少了怎麼辦?就得找那些虛弱的經絡,比如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輕輕地把針插進去,慢慢等,就像等花開一樣。等脈象變得有力了,嗖的一下,快速拔針,還不能讓血輕易流出來,這就像是溫柔地鼓勵身體自己恢復元氣。”

黃帝悠然問道:“哎,老岐啊,你說這針灸放血療法,裡頭有啥講究不?怎麼操作才能讓那不好的血乖乖流出來,別禍害咱們正經血脈,惹出一身病來呢?”

岐伯大師捻鬚一笑,緩緩道來:“哈哈,黃帝您問得好!這放血啊,得先看準了那‘血絡’——咱們現在叫它‘瘀滯點’或者‘充血血管’更通俗些。找著了,一針下去,輕輕巧巧,讓那些淤積的、不新鮮的血液流出來,就像給身體來個大掃除,讓新鮮血液暢通無阻,不讓它們混進正經血脈裡頭搗亂,這樣疾病自然就繞道走了嘛!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黃帝聽得連連點頭:“對對對,妙哉!那再來說說,這人體啊,有時候看起來壯碩有餘,有時候又顯得虛弱不足,這裡面有啥門道?”

岐伯繼續解釋道:“嗯,這形體上的有餘與不足,反映的可是身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比如說,形有餘的人啊,往往肚子脹鼓鼓的,像是吃了太多消化不了,小便也不太順暢,這就是脾胃運化功能出了點小狀況,加上水液代謝不暢嘛。而形不足的呢,四肢乏力,軟綿綿的,提不起勁,就像是電池電量不足,得趕緊充電一樣。不過啊,要是血氣還沒亂竄到五臟六腑去搗亂,只是肌肉偶爾輕微跳動,咱們就管它叫‘微風’,也就是輕微的風邪侵擾,問題不大,調理調理就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一聽,興趣更濃了:“哎呀,那說到治療,補瀉之法可有講究?”

岐伯笑眯眯地說:“那是自然。形有餘的,咱們就給他‘瀉瀉火’,主要針對那些陽氣過盛的經絡,比如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這些,透過針灸的手法,引導多餘的陽氣和血氣往外走,達到平衡。而形不足的,咱們就得溫柔點,給他補補陽氣,特別是那些陽氣輸送的‘小路’——陽絡,比如足三里、氣海這些穴位,就像是給身體的小火爐添把火,讓它暖和起來,動力滿滿。”

黃帝先開了個頭:“哎,岐伯啊,你說這針灸啊,要是想刺激得既精準又微妙,該怎麼做呢?”岐伯微微一笑,彷彿胸有成竹:“陛下,這可得找準分肉之間的縫隙,就像是在複雜的城市中找到那條最不起眼的巷子一樣,別誤傷了經脈和絡脈,讓衛氣咱們身體的守衛隊)能夠恢復流動,邪氣自然就無處遁形了。這就像是把小偷從家裡悄無聲息地趕出去,家裡自然就安寧了。”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