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四)

黃帝又來請教問題了:“岐伯啊,我聽說少陰這傢伙又開始調皮搗蛋,太陰呢,又懶得不肯按時換班,這可咋整啊?”

岐伯一聽,他笑眯眯地說:“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好,咱們先來聊聊這少陰和太陰的‘恩怨情仇’吧。”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醫學講解:“少陰這傢伙啊,就像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一到換季的時候,就想著怎麼搗亂。這不,它又開始復布覆發、擴散)它的勢力範圍了。而太陰呢,就像是個懶洋洋的大胖子,一到點該上班遷正,即按時更替)的時候,就想著再睡會兒懶覺,不肯挪窩。這不挪窩啊,結果就是氣這裡指的是自然界的正常氣候或人體的正氣)全留在上面下不來了。”

黃帝一聽,樂了:“岐伯,您這比喻真是太形象了!那咱們該怎麼對付這兩個‘搗蛋鬼’呢?”

岐伯微微一笑,說:“對付它們啊,咱們得用點兒‘智慧’和‘武力’結合的方法。首先,咱們得找到足太陰脾經的‘流注穴’中醫術語,指經絡中氣血執行經過和停留的部位),給它來點兒‘刺激’!”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流注穴?那具體是哪個穴位呢?咱們現代的穴位名稱又是什麼呢?”

岐伯哈哈一笑:“現代的穴位名稱啊,那就是‘公孫穴’!公孫穴啊,它就像是脾經上的一個小警察,專門負責維持秩序。咱們刺激它一下,就能讓脾經的氣血流動起來,把留在上面的‘邪氣’給趕下去!”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岐伯,那咱們該怎麼刺激公孫穴呢?”

岐伯點了點頭,拿起針灸針,一邊操作一邊講解:“針灸公孫穴啊,得注意手法和力度。你得先找到公孫穴的位置——它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然後啊,你得用適當的力度刺入,感覺到那種‘酸、麻、脹’的感覺就對了!這就像是在給脾經做了一次‘按摩’,讓它重新煥發生機!”

岐伯繼續說道:“要是那太陰之氣咱們可以理解為天空中的陰雲,或者身體裡的某種溼潤、寒涼的能量)突然間又捲土重來,佔了上風,而少陽這位老兄呢,卻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不肯乖乖地移到它該去的地方——正位,這可咋整呢?”嘿,這少陽啊,就像是上班路上的那個懶貓,明明該去開會了,卻賴在床上不起來,結果呢,交通堵塞了,氣血流通不暢,整個身體的小宇宙都要亂套了!

岐伯接著說:“這時候啊,咱們得采取點行動,得給這位懶貓少陽老弟一點顏色瞧瞧,怎麼辦呢?刺它!刺哪裡呢?刺手少陽經的‘流注’之處。”哎,這裡說的“流注”,可不是說讓血液流得滿地都是,而是指手少陽經上那個能讓氣血順暢流動的關鍵穴位——在現代,咱們稱它為“中渚穴”。

想象一下,中渚穴就像是少陽經上的一個小水泵,輕輕一按,氣血就開始歡快地流動起來,那些因為少陽偷懶而堵塞的地方,瞬間就被打通了。這可比每天早上喝咖啡提神醒腦來得健康多了!

不過,咱們可別真的拿起針來就扎,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得找專業的中醫大夫,他們手法嫻熟,一針下去,保證少陽老弟立刻精神抖擻,乖乖回到工作崗位上。當然,如果你是個diy愛好者,非得自己試試,那我可得提醒你,安全第一,還是乖乖去找個老師傅學習學習吧!

說到這,咱們不妨再聊聊中醫裡的方劑。有這麼一個方子,專門對付這種“少陽不遷正”的情況。咱們就叫它“少陽活力湯”吧!

這“少陽活力湯”啊,得包含以下幾位藥材:柴胡15克就像給少陽老弟打氣的小氣球,讓它振作起來),黃芩10克清熱燥溼,幫少陽老弟掃清障礙),白芍12克養血柔肝,讓氣血更加順暢),枳殼9克行氣寬中,給少陽老弟開開路),炙甘草6克調和藥性,就像給這方子加點甜味,讓它更受歡迎)。

把這些藥材放到一起,加水煮沸,然後小火慢燉個半小時,一碗香噴噴的“少陽活力湯”就出爐了。喝下去之後,保證你整個人都精神煥發,好像身體裡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

不過,話說回來,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不一樣,所以這個“少陽活力湯”只是個大致的方子,具體還得根據個人的情況來調整。

再來說說脈象吧。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切脈可是個大學問。如果少陽不遷正,脈象上會有什麼表現呢?嘿,你可能會發現脈象變得有點“懶”了,就像那少陽老弟一樣,懶洋洋的,缺乏活力。具體來說,就是脈象可能偏沉、偏緩,甚至有點澀滯的感覺。

這時候啊,你就得注意了,這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該給少陽老弟加加油了!不過,切脈這事兒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得靠多年的經驗和積累。所以啊,咱們還是乖乖把這事兒交給專業的中醫大夫去做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問岐伯:“嘿,岐伯,你說這少陽之氣要是調皮搗蛋,不按照規矩來,陽明之氣就跟著搗亂,不上崗工作,這可咋整啊?”

岐伯一聽,微微一笑,說:“這事兒啊,簡單!咱們得給這陽氣來個‘思想教育’,讓它乖乖聽話。”

岐伯接著說:“少陽這傢伙要是復布就是亂跑)了,陽明大哥就愣在原地,不遷正就是不按節氣該到的位置去),這樣一來,氣血就不通上就是氣血迴圈不暢),人就要遭殃了。這時候,咱們得動手,哦不對,是動針!得找手太陰肺經上的一個穴位,給它來點刺激,讓它知道誰是老大!”

咱們現代人一聽,手太陰肺經?這不就是咱們常說的肺經嘛!岐伯說的那個穴位,按照現代穴位名稱,就是“太淵穴”。太淵穴啊,那可是肺經上的大腕兒,位於手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生命的脈動。

想象一下,岐伯那時候沒有現代針灸針,可能用的是石針、竹針啥的,但效果一樣槓槓的。他要是給病人扎太淵穴,那手法,絕對是行雲流水,一針下去,病人可能就“哎喲”一聲,然後覺得一股暖流從手腕直衝雲霄,整個人都精神了!

不過,咱們現代人可不能直接上手就扎,得講究個方式方法。首先,你得找個靠譜的中醫大夫,或者自己學學針灸的基礎知識,畢竟安全第一嘛!然後,找個安靜舒適的地方,放鬆身心,讓大夫或者自己如果你夠自信)用消毒過的針灸針,輕輕刺入太淵穴,不用太深,大約0.30.5寸也就是幾毫米到一厘米)就夠了。這時候,你可能會感到輕微的酸脹感,或者像電流透過一樣,那就是氣血在流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