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閒來無事,就對岐伯說:“嘿,岐伯啊,咱們聊聊那個五味陰陽的事兒唄,我一直有點兒懵。”岐伯一聽,眼鏡一推,笑眯眯地說:“好嘞,陛下,這事兒得從頭捋。”
黃帝:“那你快說說,這五味陰陽到底怎麼用啊?”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爆笑講解:“這五味啊,說白了就是咱們平時吃的酸甜苦辣鹹,但它們可不是普通的味道,它們可是帶著陰陽屬性的小能手呢!”
黃帝:“哦?快說說,怎麼個小能手法?”
岐伯:“首先啊,辛和甘這兩位,那可是陽界的小太陽,發散的能手。你想啊,吃了辣椒或者糖,是不是感覺全身熱血沸騰,毛孔都張開了?這就是它們幫你把體內的寒氣、溼氣給趕出去,就像夏天曬太陽一樣,暖暖的,很舒服。”
黃帝:“哈哈,這麼說來,吃辣椒和糖還能養生啊?”
岐伯:“那當然,不過得適量。比如生薑就是辛味的代表,感冒了來一杯薑湯,立馬感覺鼻子通氣了,這就是辛味發散的威力。而甘草呢,甘甜入脾,能補中益氣,也是調和諸藥的好手。”
黃帝:“原來如此,那酸苦湧洩為陰又是咋回事?”
岐伯:“這個嘛,酸就像秋天的風,吹得你直打哆嗦,還能讓你胃酸氾濫,比如吃檸檬,那感覺,酸爽到飛起!苦呢,就像是冬天的冰雹,砸得你胃疼,還得拉肚子,比如黃連,那苦味,簡直能苦到心裡去。它們倆都是讓你體內的東西往外排的,屬於陰性的小搗蛋。”
黃帝:“哈哈,你這比喻太逗了!那鹹味湧洩為陰呢?”
岐伯:“鹹味啊,就像是海里的浪,一波接一波,能把你體內的水分都給帶出來。吃得太鹹,第二天眼睛腫得跟熊貓似的,這就是鹹味湧洩的威力。不過,適量的鹽可是調味神器,還能補腎哦,比如海帶、海參這些海產品,都是鹹味的佳品。”
黃帝:“那淡味滲洩為陽又是咋回事呢?”
岐伯:“淡味就像是春雨綿綿,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大地,它能幫助你體內的廢物透過尿液、汗液等方式慢慢排出,保持身體的清爽。比如薏米、冬瓜這些食材,都是淡味的代表,吃了能利尿消腫,讓你感覺身體輕飄飄的。”
黃帝:“岐伯啊,你這解釋得太到位了!那六者或者收或者散,或者緩或者急,這又怎麼講?”
岐伯:“這你就問到點子上了。不同的味道,它們的作用方式還不一樣呢。比如酸味能收,就像把大門關上,防止體內的氣血、精液流失,比如山楂就能收斂肺氣,止咳平喘。辛味能散,就像開啟窗戶通風,讓氣血流通起來,比如麻黃就能發散風寒,治療感冒。苦味能燥,就像烘乾機,能去除體內的溼氣,比如黃連就能燥溼止瀉。甘味能緩,就像給快節奏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讓你放鬆下來,比如大棗就能緩和藥性,補中益氣。鹹味能軟,就像軟化劑,能軟化體內的硬結,比如海藻就能軟堅散結。淡味呢,就像清潔工,能清除體內的垃圾,保持環境的整潔。”
黃帝:“哈哈,你這比喻真是絕了!那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該怎麼用這些味道來調理身體呢?”
岐伯:“這就得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來定了。比如你感冒了,如果是風寒感冒,就得用辛味的藥來發散風寒,比如麻黃湯;如果是風熱感冒,就得用苦寒的藥來清熱瀉火,比如銀翹散。再比如你消化不良,肚子脹得跟氣球似的,那就得用點消食導滯的藥,比如山楂丸,裡面山楂的酸味就能幫你把胃裡的食物消化掉。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味道,調理氣機,讓身體保持平衡。”
黃帝老爺子閒來無事,就跑去問岐伯:“岐伯啊,你說這治病救人,除了調整人體的氣兒,還有啥高招沒?還有啊,那些中藥啊,有的說有毒,有的說沒毒,到底該咋用?是先上猛藥,還是慢慢來?你給我說道說道。”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陛下啊,又想套我話呢。”但表面還得一本正經地回答:“陛下啊,這事兒得這麼看。有毒沒毒,那都不是事兒,關鍵是看咱要治啥病。就像炒菜,你得根據食材的多少來決定放多少鹽,對吧?中藥也一樣,得根據病情來選擇合適的藥,還得掌握好劑量,這就是‘適大小為制’的奧妙。”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心說:“這岐伯說話就是愛繞彎子,我得讓他說點實在的。”於是,黃帝又追問道:“那你倒是舉個例子啊,讓我這腦袋瓜子也開開竅。”
岐伯一看黃帝這求知若渴的樣子,心裡也樂開了花,心想:“今兒個就好好給你上一課。”於是,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那幽默風趣的中藥講解。
“比如說啊,咱們中藥裡頭有個叫‘附子’的傢伙,那可是個狠角色,毒性不小,但要是用對了,那可是治病的利器。就像你家裡那把菜刀,鋒利得很,一不小心就能切到手,但要是用好了,那切菜切肉都不在話下。附子也一樣,用好了,能散寒止痛,救人性命;用不好,那可就得小心了,說不定就得去閻王爺那兒報道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心說:“嘿,這岐伯說得還挺形象。”於是,黃帝又問:“那有沒有啥沒毒,又特別管用的藥呢?”
岐伯微微一笑,說:“當然有啦,比如說‘枸杞’吧。這傢伙,簡直就是中藥界的暖男,無毒無害,還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你每天吃上一小把,保證你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不過啊,這枸杞也得適量,吃多了,小心上火哦。”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這枸杞還挺有個性呢,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還上火,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啊。”
岐伯一看黃帝這樂呵樣,心裡也高興,於是又接著說:“其實啊,中藥的毒性,就像咱們人的性格一樣,有的溫和,有的火爆。關鍵是要會用,會用的人,能把毒藥變成良藥;不會用的人,良藥也能變成毒藥。就像你家裡那調味瓶,鹽放多了鹹,糖放多了甜,得恰到好處才行。”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岐伯啊,你這比喻真是絕了,通俗易懂,又深刻。看來,這中藥的學問,還真是深奧啊。”
岐伯一看黃帝這認真勁兒,心裡也滿意得很,於是又補充說:“對了,陛下啊,還有件事兒得提醒你。這中藥啊,還分個君臣佐使。就像你家裡那支足球隊,得有前鋒、中場、後衛和門將,各有各的職責,缺了誰都不行。中藥也一樣,有的藥是主將,負責攻打病邪;有的藥是副將,協助主將;有的藥是後勤,負責給身體補充營養;還有的藥是守門員,負責守住身體的防線,不讓病邪進來。所以啊,用藥得講究搭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黃帝一聽,更是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看來我這中醫之路,還得慢慢摸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