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一章 論錢鈔銀

若非明皇性烈頑亢,這土崩魚爛的鈔制早已瓦解。只因他強權,因他極端的“護鈔行為”才使得通行寶鈔苟喘至今。

但自下而上的“反鈔風暴”早已颳起。

只待成勢。

聰明的人,其實早已看出,白銀時代已不可遏制的要來了。

明皇不過是在做最後掙扎。

而這場大風暴,白銀之浪潮,若說為廉衡推瀾,這還真是高看了少年。一切不過大勢所趨,這只是民間自下而上自發湧起的經濟變革,無法阻止的發展。廉衡從中,不過是起了一丁點催化作用,讓這股風暴,從坊間席捲向禁城之同時,先自禁城裡朝廷內颳起了一小股陰風,免叫廷臣和帝王過於猝不及防,生排斥反應。

那麼為何,百姓會如此排斥寶鈔?其實前文已做過不少贅述。

一,明政府並無足夠量的儲備金銀,作為發行紙幣的基礎,加上民間鉅商透過私貿不停從海外運入白銀,為應付此局,朝廷不得不加大寶鈔印製量,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使寶鈔更為民眾厭賤,若非朝廷透過增加稅目和要求民間以寶鈔方式來繳納一半的稅賦等方式,進行強行保鈔,寶鈔早為百姓遺棄。

這是對幣制缺乏認知的原因。

二,寶鈔體制,根本上暴露了最高統治者斂財之目的,在如此情況下,寶鈔的流通就完全靠政府強制性的政策。是以除紙鈔本身昏軟不耐用之外,最大問題就是這斂財目的之下,導致的朝廷只發不收,造成寶鈔漫天,賤薄如紙,失敗自然就成了時間問題。

這是有明以來,家底不厚引發的。

好在,明皇再是執拗,近年來對於寶鈔的失敗,起碼心知肚明。嘴上再是不言,行動上卻不得不妥協於現實幾分。這也就是五年前“錢禁”政策開始不斷鬆弛的原因。也是三年前肯答應明胤,派尤、錢、曹三人奔赴雲南的原因。

綜上,昌明王朝的貨幣秩序,從“推廣單一紙鈔制度、禁止金銀流通、禁止銅錢流通、確立官方折價體系”四大方面,又變回了“錢鈔兼用,禁金銀”的格局,即通行寶鈔大行天下,銅錢夾補交易。

當鈔爛不為人愛,金銀勒禁時,銅錢,理所當然就成了民間極為珍貴的存在。

是以禁錢令一鬆,私鑄之風大興。

然而這並未被朝廷過於重視。

因為中國曆朝歷代都缺銅,金銀礦脈更缺,物以稀為貴,銅在比金銀量大而便宜的情形下,雖然成了替代性的交易貨幣,但缺銅的事實是改變不了的。所以,私鑄銅錢者,並非像私鑄寶鈔者那樣有厚利可圖,造假者自然也就不多。且因銅錢熔鑄者,多為以謀生為目的百姓,是以刑罰遠不如私鑄寶鈔者那樣,一傢俬鑄五家坐之。

可惜,錢禁一鬆,短短几年,銅錢形制爛惡就又成了一大問題,對百姓朝廷深貽其害。因而今年年初,明皇只好新頒佈了私鑄銅錢家人坐之等重刑。

劉階如今道明一切,自保已無可能,只在為家人掙扎。且他表示,會將近年所貪如數歸還朝廷。

他之交待,對於廉衡錢輅,幫助可謂極大。正如其細述,他們於黔州密林深處,設爐私鑄銅錢,透過加工私挖來的銅礦,基本以一銅九鉛為成色;甚至銷燬官錢,摻入鉛砂,以作工本。以此摻入官錢,對滇黔政府財稅收入及黔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比如“將銀易錢,則官錢價貴,私錢價賤;將錢易物,則官錢私錢同一身份”。本來政府鑄的銅錢按規定每一兩銀兌換一千錢,但在實際市場流通中劣錢良錢互相摻雜,非三千錢,不能按一兩銀納稅,這樣,百姓深受其害。

這是尤孟頫和錢輅在雲南三年,碰上的比假鈔偽鈔更為棘手的問題。

因為私鑄銅錢之風,較鑄鈔之風愈發濃烈難禁,所以尤、錢二人這便會同廉衡決定,將所有矛盾轉向“寶鈔”和“白銀”,而將銅錢徹底忽視。

在他們的大局意識裡,是白銀主幣,寶鈔輔幣,而同樣缺乏的銅即銅錢,將會被排出幣制體系外。

但如何排出,需要契機。

此番正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契機。

此外,劉階還點出了“大紅山”這座最大銅礦的存在。他說,雖不知該銅礦擁有者為誰,但能如此隱秘而龐大,絕非普通人物。

他這一上午坦白,令趙自培和蘇學岑,額頭再現密汗,緘口皆不動聲色。

趙自培表面只肯顯出一幅等待蘇大人指導的樣子,蘇學岑觀之也不再加掩飾,直說茲事體大要回去同太子商議,再看如何稟明陛下。

離開刑部後,二人一個奔赴東宮。一個看似去茗園喝茶,卻也是奔赴了境閣。

喜歡白銀令請大家收藏:()白銀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