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五章 罰錢

平帝很糾結,而下面的刑部尚書封塵則是無比忐忑,他不知道平帝是在思考罰多少個月俸祿,而是以為平帝在演戲,可是隨著平帝的思考時間起越來越長,封塵也不免有些慌了神,在他的眼中,平帝是一個好皇帝——沒有主見且平庸。

每一個官員都希望遇見這樣的皇帝,封塵自然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員,很多讀書人都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當做一生的追求目標,可是當他們真正地做到了治國的時候,他們所想的事就不再是平天下的事了。

他們所想的事青史留名,大多數官員求得其實“了卻君王天下事”而是“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是不完成君王的大業,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身後名呢?

恰恰相反,越是皇帝“普通”,越是能夠彰顯官員的出名。而且越是君主無能或者昏庸的朝代,他的大臣越能留下好的名聲。而如果王朝正盛,或者是皇帝並不昏庸,那麼大臣們就會推行所謂“無為而治”去讓君主實行,所謂無為而治,是君主的無為,而不是大臣的無為。

前朝的那篇《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如此,其中所說的“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最能證明所謂“無為”是君王無為,而不是官員無為。

雖然前朝太宗皇帝很有賢明,但是他的賢明除了他自身的特點之外。就是他對朝臣的信任,如果不是絕對的信任,那這篇《諫太宗十思疏》就會成為被塵封在前朝最深處的秘密了。

而為什麼在大臨,他們也想要推行無為而治呢?因為平帝雖然平庸,但是卻有內閣的支援。看起來大臨的內閣是百官們的領袖,可是自打前朝規定吏部尚書不得入閣為輔臣之後,這就已經有了實質上的改變。吏部是官員們的精神支柱,而大多數地方大員除了從基層做起外就是由吏部下,而且各郡的郡守、監御史和郡尉基本上都是從吏部調過去的。

所以吏部尚書的權柄很大,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每一位吏部的天官在做到內閣輔臣的時候都會成為宛如前朝丞相一般的存在,而在文成帝早年的時候,文成帝就藉著當時的首輔在吏部當任時發生的事,搞了一出當年太祖皇帝的套路,只不過當年的大臨太祖皇帝殺得是丞相,而文成帝殺得則是首輔。

所以自那之後的首輔都不再有吏部天官去擔任了,每一任的吏部尚書都知道自己的職位止步於此了。

也就是在那之後,首輔都開始變得和皇帝更加親近,也是在那之後,所有首輔都開始獨善其身的行為了,次輔三輔雖然會對這些事還有接觸,但是也會處理的有度。

但是這也導致了歷任吏部尚書的忠誠程度令人懷疑。

封塵很想平帝是現在這個樣子的,除了他可以藉此凸顯自己的名聲,又可以在盧陽王篡位,他投靠盧陽王的時候。不會被世人所譏諷,最起碼不會在青史上留下一個貳臣的名號。

可是他眼中一向平庸的平帝,今日卻在處理他罰俸的時候開始沉思起來,即使他是在官場混了那麼些年的老油條,也會忍受不住他的有些畏懼。

就像你家鄰居的傻小孩每天都是傻呵呵的,卻在你某一日做虧心事的時候沉思,那是一件讓人恐懼無比的事。

就在平帝有些猶豫不覺得的時候,封塵跪下說道:“臣自知臣辦事不利。故此臣請陛下罰臣俸祿半年,以儆效尤。”

平帝有些震驚,但還是很快說道:“愛卿所說實乃過重,朕實在不忍。”

諸臣以為平帝是在覺得這樣有些侮辱封塵,但是他們沒想到平帝說的是,“但是朕能夠感覺到封卿的誠意,故朕也就不在推脫。就接受封卿的請罪了。封卿快快請起。”

封塵有些無語,他覺得平帝好像就在等著自己這句罰俸半年,平帝倒是開心壞了,也不用擔心罰的多少會惹起眾怒。平帝笑眯眯地看著封塵,就像在看自己的錢罐子。

在下面的沈均和邢南林無語,他們都知道因為靖天司的原因,導致大臨的財政一直不好,可是他們二人沒想到平帝竟然財迷成這樣。

一國之君竟然因為一千兩銀子而感到開心,連自己之前的計劃都覺得不重要了。

沈均覺得平帝實在是有些可憐。以前他覺得平帝對靖天司的撥款有些少,但是他沒有想到,那居然就是平帝每年的全部花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