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祖傳昏君,奸臣世家
晉元帝:“實力不允許啊!”
晉明帝:“打不過,我怕怕!”
晉成帝:“鬧呢?內部都理不順,還想去北方?”
晉孝武帝:“打了啊,苻堅不是被我打敗了嘛!”
其他司馬:“是啊是啊,俺們司馬家的人老厲害了!”
【司馬家的皇帝厲害嗎?】
【司馬家的人都是有決心有魄力有能力的人嗎?】
【翻遍東晉的歷史,除了特立獨行的名士、經常出現的叛亂,還有一筆帶過的北方,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兩個字,世家!】
【晉元帝、晉明帝爺倆靠著王導,靠著頂級門閥王家,靠著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才有了短期的安定。】
【晉孝武帝靠著謝安,才有了淝水之戰的以弱勝強。】
【司馬家,除了笑話,還剩下些什麼呢?】
【兩晉十五帝,共計一百五十五年的歷史,除了司馬炎,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傀儡!】
【即便是還名義上維持著大一統的西晉,也從未真正意義上掌控全域性,更無堪平亂世、再創治世 精力和能力。】
【創業之祖司馬懿晚年營私、二代之宗司馬昭短命不穩,恰與秦隋這種一代目“經天緯地”、二代目“暴虐激進”的短命王朝形成了鮮明對比,共同映襯出漢、唐、宋、明等長期穩定一統王朝開國君主“南征北戰”、二代君主“文武並治”模式的適宜和恰當。】
【至於東晉,不過是司馬越看出了中原的空虛與危機,便與首席幕僚王衍提前在荊揚地區留了個後手,為晉王朝的續命留了一絲合法性而已。】
【一個備胎,什麼時候才能轉正呢?】
【不能!永遠不能!】
【因為司馬家的繼承者們都是沒有能力的廢物,也因為世家大族不會給他們機會。不論是南渡的北方士族,還是一直盤踞在荊揚的南方士族,都不願意看見一個前世的君主出現。】
【縱觀東晉史的三條主線,一是東晉皇室與門閥世家共天下,一是上下游之間的荊揚之爭,一是南遷流民被東晉安置在江北作為抵擋或北伐的主力。】
【皇室、門閥、流民帥(北府將)相互內鬥、外戰,構成了東晉歷史的主旋律。】
【門閥政治,表現在王、桓、庾、謝四大頂級門閥的不同主政風格與權力的轉移上;荊揚之爭則透過王敦、陶侃、庾亮、桓溫、殷仲堪、桓玄的坐鎮荊州與揚州的不同掌權勢力抗衡;流民帥祖逖、蘇峻以及郗鑑、桓溫、劉裕三批次的北府兵,則構成了第三股勢力——可能也是唯一想幹點正事兒的一股勢力。】
【這三股勢力,互相傾軋,真正地向大家展示了什麼叫“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真諦。】
【當矢志收復中原的祖逖在被背刺憂憤而死後,王敦叛亂,蘇峻叛亂,庾亮、庾翼死死抱著佔據東晉領土一半的武昌不撒手——死也不撒手,而是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之惡例。】
【讓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桓溫又想嘗一下皇帝寶座的滋味,要求皇帝賜他“九錫”——這特麼是當年曹操的路數啊!】
【你桓溫是要造反啊!】
【終於,在王、謝兩家的共同努力下,“拖”死了桓溫,謝安執政,才有了淝水之戰的勝利、收復部分故土的短暫勝利。】
【但,當東晉最後一道白月光謝安死後,司馬道子父子當權,政治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時,孫恩、盧循作亂,給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晉王朝插上了最後一刀!】
【終於,寒門出身的劉裕一腳踹翻死馬,踏平門閥士族,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一統黃河以南的大半個華國,史稱“宋武帝”!】
【辛稼軒曾有詩云: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寄奴者,劉裕也!】
【只可惜,偏安一隅的江南半壁,雖飽嘗流離之苦卻還未到反悔覺悟的地步,無人支援劉裕北伐;只可惜,天不假年,劉裕登基為帝后還沒有來得及再次出兵北伐,消滅北魏,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