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有時候被認為是喊口號、泛泛而談,不能深入人心,是因為很多公益廣告並不能讓人有所感觸。
而究其根本,是創作者在策劃公益廣告時,並未帶入進它們所宣傳的內容當中,設身處地的來策劃。
比如宣傳“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光碟行動”之類的公益廣告,讓人看上去很假大空,就是如此。
很多人也知道這些個概念,但是體現不到他們生活中的實際行動裡去,出門忘記關燈、不重複利用水資源、吃了一兩口的菜不打包等等。
也不是說這樣的事就是不對的,畢竟水費電費還有飯菜錢,都是自己要出的。
但作為這些公益廣告的策劃者,是要呼籲人們節儉不浪費,可他們自己這回事,再想寫出廣告來讓別人做到,這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嘛?
所以說,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策劃出來的廣告觸動別人,首先得先觸動自己,讓自己有所明悟。
這次秦川要策劃的廣告,主題是處理孩子成長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這個主題很經典,從古至今,如何處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個命題,永恆且充滿矛盾。
看到這類主題,秦川能回憶起前世不少關於這類事情的說法,像孔子表達的希望孩子“小棒則受,大棒則走”。在卡夫卡筆下小說《判決》中,兒子則被父親強權逼迫,最終跳橋表達抗爭。
現實當中也有很多時候,孩子不理解家長,家長不理解孩子。
有時候孩子覺得我只是想要一雙好看點的鞋子,也才幾百塊錢,學校裡很多同學都有,為啥我就不能有呢?
可家長自己都捨不得買貴點的東西,穿的衣服也就幾十塊一件,甚至去拼夕夕買九塊九一件的,也照穿不誤。
當他們帶著一身疲憊回家,操心著這個月該還的房貸、要交的水電費,想著肉又漲價了、孩子課外班學費好幾千……他在心中感慨著百物皆貴時,孩子要的幾百塊的鞋,真的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代溝出現的原因,是孩子還不理解外面的社會,他們不知道錢難掙,不知道公司裡可能會受多少氣,不知道中年人面對生活的茫然……
而家長對孩子,又是否全面瞭解呢?
秦文也不怎麼覺得。
沒有人永遠是孩子,但每個人都經歷過自己是孩子這一階段,只不過長大了之後,絕大部分大人都忘記自己曾經是孩童時期,連同當年那些幼稚又真實的夢想。
孩子想要去當警察,為的是除暴安良,實現心中的理想與正義,可家長覺得警察工作危險,待遇一般,還得經常夜班,一票否決,改掉了他的志願。
孩子想要當畫家,日復一日地練習,讓自己的畫能所有人看見,可家長撕掉了他的草稿本,折斷了他的畫筆,告訴他要學習,考試成績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想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在筆記本上寫滿關於它的設定,那個世界,在她眼中已經滿是活生生的人和物了,可家長把成績怪罪到那本筆記上,把它找出來燒掉了,一個世界在火舌中飛舞著,絢爛地消失得一乾二淨了。
這些都是兩代人因為代差產生的問題。
不過秦川覺得,一家人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應該是溫馨的、治癒的!
一個美好的童年能治癒一生,這句話可不是簡單地說說而已。
所以他下面要策劃的廣告,不僅是觸動過他自己,還觸動過前世千百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