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連發十幾條評論,鋪天蓋地。
(一)
請翻到本卷第89章,我以為已經講清楚,已經能理解了。
永嘉九年的時候,因為輸京漕糧減少,王衍上奏司馬熾,請貶琅琊王司馬睿為縣王,以示警告,沒卵用。
後面懶得多寫了,因為根本沒什麼用,即便要寫也是一筆帶過,沒想到有人還認為朝廷大義能讓司馬睿內部內耗……
我就問一句:漢室威望大不大?
比晉室大多了。
曹操為何不讓獻帝下詔任免袁紹、劉備、孫權等人帳下的將官?人家內部一團和氣嗎?
甚至更進一步,為何不直接下詔賜死袁紹、劉備、孫權?
挾天子以令諸侯,哪比得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自裁”來得快啊?
但曹操有腦子!
他知道權力的本質是對你治權的認可,只有大家都承認的權力,才是真權力。
漢室威望再大,對面就認定了獻帝是曹操操控的傀儡。而且這也是事實,天下很多人(包括曹操手下)即便嘴上不說,心裡也是這麼認為的。
諸侯們這時候有靈活的雙標。
對袁紹、劉備、孫權這類人來說,有利的詔書,無傷大雅,給點面子,接受了。
有害的詔書,直接扔到一邊。
甚至遇到那脾氣暴的,還要痛罵一番曹賊——不是罵獻帝,是罵曹操。
曹操心裡很清楚,所以他不太願意做這種事,因為這樣有兩個壞處。
(1)漢室威望降低;
(2)曹操漢賊的形象愈發深入人心。
下面進入第二個問題。
(二)
歷史上曹操有沒有借獻帝名義罷免過諸侯呢?
有的,比如劉備。
劉備曾經當過左將軍、豫州牧,從曹操那裡逃走後,老曹很不高興。
但他並沒有立即罷免劉備,而是等討平鄴城之後,任命王思為豫州刺史。
這也不是特意針對劉備,而是為了梳理自己的地盤。
這個時候,劉備還是以左將軍、豫州牧自居,甚至入益州之後,還是如此,大家也都認,雖然他已經被天子罷免了。
直到稱漢中王后,劉備才把這兩個官印交給朝廷。
(三)
朝廷威望有沒有用呢?
答案是看時候,也看人。
漢末即便到了董卓之亂的時候,仍然是有威望的,可以任免官員。
但當李傕、郭汜一通亂搞之後,那會基本不行了。
有些地方需要朝廷,可能會勉強承認,但搞不好只承認封官晉爵,不承認罷免官員。
有些人因為價值觀、閱歷、家庭環境、教育等因素,也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