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字大旗被取了下來。
辛晏看了看,扔掉了,沒打算儲存。
如此做派,也是個狠人了,根本沒打算給自己留後路。
與此同時,另一面「梁」字大旗升了起來。
罕城內外看到這一幕的都很清楚,一夕之間,河南改天換地了。
因為戰爭而被徵發至此的諸部丁壯們面面相。
不過也無所謂了。有晉一代數十年,涼州幕府對這些部落還是有一定積威的這份威力一度有所下降,但在馬隆西征涼州,大破禿髮樹機能後又挽回了不少,然後再下降。時至今日,還殘留著最後一部分,讓他們在做出決定時下意識跟隨直接管轄他們的涼州幕府及其中下級官員,警如槍罕護軍辛晏。
他們真的搞不清楚大晉朝、大梁朝是怎麼回事,甚至很多人壓根不知道大梁朝已經開國了。辛晏帶他們歸順新朝,他們也只是習慣性遵從上級命令而已。
至於遵從到什麼時候,那就要看有沒有外來強權打破他們的這種心理習慣了,或者乾脆自己滋生出野心,對罕護軍乃至涼州幕府祛魅,直接單幹。
就當前而言,很顯然他們遵從了辛晏的命令。
正在修築城池的上萬人搖身一變,拿起武器,牽來戰馬,浩浩蕩蕩出發,往湟水河谷前進。
溫嬌則來到了桑城鎮。
得知辛晏沒有率軍東行,而是直接北上後,立刻將手頭的兵力派了出去,越沃幹嶺北上,前往金城。
理由很簡單戰機稍縱即逝,若拖拖延延,等金正主力大軍抵達再北上,說不定金城的局勢就變了。
桑城鎮將靳明思慮再三,決定不發兵,等待金正將令。
而此時的金城郡內,形勢十分微妙。
四月初五,得知辛晏「叛亂」之後,金城太守、輕車將軍竇濤當機立斷,率五千騎南下,直趨沃幹嶺。
嶺上有寨,乃去年入冬前修建的,以應對緊張的局勢。
守將乃前姑臧令辛巖,有眾兩千,卻不知他是什麼立場,總之竇濤覺得該拿下此人,然後以沃幹嶺為屏,搶佔有利地形,接下來是投降還是死戰,都可自由選擇。
當然,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但這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竇濤率部離開後,金城郡的大門一下子就緊閉了起來,彷彿守城之人意識到了什麼一樣,如臨大敵,戰戰兢兢。
他們的緊張是正確的。
就在竇濤走後第二天,金城以北的一座背山臨河的大莊園內,正在進行著緊張的動員。
晉時俗諺「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說的便是金城郡兩大豪族氏和遊氏。
那麼問題來了,牛羊不數頭,用什麼來計數呢?答案非常簡單粗暴山谷。
你有幾個山谷的牛羊?我十個。
我有二十個山谷的牛羊,我比你有錢。
邊地豪族,就是這麼任性。
這一天,氏子弟從各處次第彙集而來,舉事已近在眼前-—”
******
「三叔,又反啦?」隆隆的馬蹄聲在莊園外響起,及近,陶輕盈躍下馬背,大聲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