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十幾日之後,一行數十人來到了大同。
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並非一起來到的大同,而是在幾日之間,陸續來到,來到之後,立即分散於大同各處。
而此時,離年關也越發的近了,大同終於顯出了一點過年的氣氛,尤其是宣撫使府邸,更是張燈結綵,準備在過年的時候熱鬧一下。
不過大同這裡,跟長安自然無法相提並論,就算熱鬧,也熱鬧不到哪裡去,天寒地凍不說,戰亂之後,許多人家都是服喪,大同百姓神經再是強悍,於這樣一個年景之下,日子也只是勉強湊合著過而已。
尤其是聽聞宣撫使在城外遇刺,更是為這個年關蒙上了一層陰霾,大同百姓已經被折騰的怕了,所幸的是,秦人並未因權貴遇刺而大動干戈,這讓百姓心裡多少安穩了些。
更是有許多人在暗地裡咒罵那些膽大包天的刺客,肯定是金人走狗,大家日子過的剛安穩些,就又來胡作非為,弄的人提心吊膽的,詛咒這些王八蛋不得好死,死後也要下十八層地獄。。。。。。。。
大同府知府大人激憤過後,知曉宣撫使大人不想鬧的太過,心裡其實也是多少放心了下來。
作為一府之尊,關心的不是旁的什麼,而是百姓民心,轄下子民過的好了,才能顯出他們的本事,若這麼三天兩頭的鬧下去,地方政務可怎麼是好?
所以,本就與宣撫使大人相處的不錯,這次事情過後,知府大人卻是覺著,大將軍雖然名聲差了些,但還是很能體恤下情,做事也有些章法,並不如傳聞中是那種凶神惡煞,只知道打仗的赳赳武夫。
要不怎麼說呢,這人是要講緣法的。經歷過長安大變之人,都道大將軍趙石不好招惹,而且在兩次儲位之爭中,都能安然無恙,可見城府深沉。讓人忌憚萬分。
這些年下來。大將軍趙石的形象,也不再是如當初一般,只是手握兵權那麼簡單了,許多人已經生出了投靠的心思。只是大將軍在外征戰,沒多少機會而已,但就算有了投於門下之心,對大將軍趙石此人的印象,也不定能好到哪裡去。權臣這兩個字眼肯定是少不了的。
而偏偏這位知府大人,與趙石交談了幾次,卻是對大將軍,宣撫使大人評價越來越高,也越看越是順眼,由此多出了許多相交之心。
當然,官場中人,心裡想的自然不會這般單純,因為各個都有上進之心嘛。
一個是大將軍趙石乃陛下心腹臣子。這個自不用提,當今陛下皇位怎麼來的,他們這些東宮舊人心裡最是明白,如此對於大將軍趙石的定位也最為準確,恐怕今後十數年間。大將軍趙石的權勢不會有所動搖,只能是更為顯赫。
再加上。。。。。。。知府大人還給自家兒子保了媒,如此種種,其實已然與投靠無異。而照他現在的感覺,只會將自己跟大將軍趙石拉的更近而已。
大將軍趙石遇刺這事在刻意壓制之下。沒有鬧的沸反盈天,這在知府大人看來明顯是一個再明智不過的選擇。
城外秦軍兵卒沒有入城,也未大肆搜捕,甚至於大同百姓間,傳言若有若無的散開,也未激起什麼變故,還得了些好的名聲,這些在知府大人看來,都是一地之尊應該有的度量和手段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宣撫使大人能夠這般下去,知府大人也有這個信心,將大同府治理的水清河晏,百姓安寧。
而作為大同府知府,自也不缺一些施政手段,在看清宣撫使大人的心思之後,便接著這次變故,將來年要修路挖渠的訊息放了出去。
也不出他所料,大同府各處士紳大族膽戰心驚之餘,聽到這個訊息,簡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湊了上來。
要知道,秦軍北來,一路上對這些士紳大族可沒少下了手,只不過是到了大同,圍城好多時日,又經歷了大同民亂什麼的,最終才沒有想別處一般,將大同府左近的州府清洗一遍,不過雖說如此,誰知道來年會是如何。
這等兵荒馬亂的時節,人命實如草籽一般輕賤,一門上下的生死,可能也只不過是宣撫使大人一句輕飄飄的話就能定下來,所以最希望能得秦人上下歡心的反而就是這些士紳大族。
知府大人這個訊息一放出去,還沒過上兩天,最先到來大同的便是當初漢軍萬戶陳霧所在的陳氏一族的當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