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的前兩日,都還不溫不火。
本來吧,這次杏林之會就開的算是有些倉促,太醫署參與進來也晚。
所以杏林會的章程也就弄了簡單了些。
頭兩日裡,主持杏林盛會的太醫署準備是讓在座名醫挨個拿出自己的預備好的方子,供在座其他人商討。
這個環節必不可少,也算是給杏林盛會預熱。
這同樣也是名醫參會的一道門檻,想要參與,就要拿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方子來,憑本事說話。
其實這道門檻不算高,哪個名醫若是沒幾個家傳秘藏的藥方,你也好意思自稱名醫?
雖說這藥方拿出來,也就算公之於眾了,讓名醫們都很肉痛,也都不情不願,但相比將要得到的名聲和實惠,這點東西到也不算什麼。
再者說,主持此次盛會的太醫署大醫正,拿出來的東西更多,也更加珍貴。
這些人,各個都是名醫中的翹楚,天下醫者之典範,人家早已功成名就,還拿出這許多讓人眼紅的東西來,求的是什麼?
拋磚引玉嗎?恐怕不見得,最終估計也逃不出名利二字。
既然拿出來了,討論方子的價值自然也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前兩日,大家還不算熟識,最多也只是相互聞名而已,惺惺相惜談不上,但彼此之間,到也能相互尊重。
但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大夫們較起真來也差不多。。。。。。。。。。
到了第二天末尾,因為大家都知道。方子和方子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方子的價值。其實就在幾個方面來體現。
一個就是方子的成本,一個是方子的療效,還有就是它治療的是怎樣的病患。
成本自然是一目瞭然,加了老參,虎骨,熊膽之類的珍貴藥材的方子,也許療效很不錯,但在同行較技當中。卻先就輸了一籌。
因為成本高之外,加了這些東西,也顯不出各人的本事。
至於治療怎樣個的疾病,也都是名醫們自己說了算,大致也不會錯,能來到桃林之內的,都不會是坑蒙拐騙之徒。
所以,癥結就在療效上。
除了拿出方子的本人,誰也不知臨床療效如何,這個時候。也不能拿只貓啊狗啊的來驗證,沒那個工夫。
所以也只能憑藉個人經驗。以及方子中的藥材構成,才判斷方子是不是如本人說的那麼神奇。
這樣的機會對於一位大夫來說,其實非常的難得,尤其是這個時代的醫生們,閉門造車的比比皆是,很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
但這是杏林盛會,最終肯定是要排除座次的。
這些名醫其實也明白,頭一個就是要看,你拿出來的方子好不好,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就是先試試你的本事,方子好的,自然也就佔據了優勢,後面也許就能輕鬆許多,反之,一旦被認為是偽方,那可就糟糕之極。
懷了名聲不說,也許還要定罪。。。。。。。。。
所以,到了第二日末尾,爭論一下就激烈了起來,之前的矜持以及不溫不火,瞬間便都煙消雲散。
這個說你這方子幾味藥肯定不對,那個說你這個方子乃虎狼之藥,給病人喝下去,是要出事的,還有人說,你說的到是天花亂墜,但我怎麼看你這方子也達不到那樣的效果。
如此種種,不用一一贅述。
中藥本就不以精確見長,可供指摘之處多多。
而且,關於自家方子的療效,多是口口相傳,沒有長期的臨床實驗,更沒有系統的記錄來佐證,被人挑出毛病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兩個大醫正作為評判之人,憑著經驗,到是能挑出幾個不錯的方子來,但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盛會之上,他們卻無法做到一言而決。
他們所顧忌的,其實還是一個名聲問題,大夫們是一個比讀書人還要在乎名聲的群體,因為他們得靠這個吃飯,沒了名聲的大夫,飯碗也就砸了。
所以,他們不敢出錯,當然,皇宮內苑也是個必須謹小慎微的地方。。。。。。。
於是,這一爭論,又是兩天過去,卻還是沒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