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出十塊錢······”唐易看著攤主臉上變色,又笑著介面道,“那也不能夠啊…你是賣東西的,還得你先開價。”
“就衝你剛才借火給我,我給你說實話,這花盆是我切的貨,就剩這一件了,包老的東西。”攤主開價前先亮了一句。所謂切的貨,和平時常說的正貨、存貨、切貨不是一個意思,攤主是說這貨是從同行手裡拿的。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某位同行突然間批次來貨,不願一件一件出,高於進價加點兒利賣給其他同行,為的是快速出手。
這攤主沒說他當時拿了多少件,也沒說除了花盆還有什麼其他器型,但是,他這句話卻說明了,這批貨質量很高。因為那些能先出掉的,應該比這一件花盆開門。
唐易沒做聲,微笑著向攤主點了點下下巴,示意他繼續說。
“我切的貨,現在賺的錢,剛好把本填平。”攤主繼續說道,“這件花盆賣多少錢,也就是我能從這批貨上賺多少錢。”
不管攤主說的是真是假,他這句話算是倒出了古玩行的一點兒機巧。
什麼機巧呢?舉個例子更容易說清楚,比如我們去買一件古玩,發現報價很低,低到比仿品的成本還低,這時有人就會想,這應該不是仿品,否則賣貨的人不是傻子麼?賣出個賠本價兒。
但實際上呢?既然是仿品,那就不像真品那樣只有一件,他可能進了十件貨,賣了五件就把本找回來了,剩下的五件,賣一件賺一件,到你了,可能就是最後一件,前面他已經賺夠了,這一件低於成本價賣給你,還是多賺的。
所以說,千萬不能用成本價兒來分析是不是仿品。
“那你想賺多少錢呢?”唐易見攤主停下不說了,便開口問道。
攤主伸出了一個巴掌。
“五千?”
“老兄你真會開玩笑,你不讓我開張吃三年,怎麼也得讓我吃半年吧,五萬…”
唐易盤算了一下,這花盆的市場價值,估摸著二十萬沒問題,五萬確實已經算是個漏兒了。但是既然攤主沒看出來,那就肯定還有講價的空間,再說攤主的這一通話,十有八~九是忽悠。
“我是想要,但不是必須要,你這價兒太高,我拿不了。”唐易從馬紮上起身,伸了個懶腰。
攤主本以為唐易伸了個懶腰之後會開始講價,沒想到唐易直接轉過身去,抬腿就走。
“哎,你還一口兒,我看看行不行。”攤主急忙叫道。
“不是還不還的事兒,我突然想起來了,這個花盆有問題,買了有點兒麻煩。”唐易站定,歪頭說道。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