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青花鎮尺。基本算是長方形,不過兩頭圓。長二十多厘米,寬約三厘米,高約四厘米。側面的青花紋飾是纏枝花卉,頂面的青花紋飾是金錢紋內嵌四葉草。
青花髮色有濃有淡,紋飾不是勾勒的,都是實筆填塗。髮色靛青,不少地方有積料,能看到藍褐色斑點。
“是不是元青花?”馮青山在唐易還在仔細看的時候,就開口問道。
唐易看完,表情有些凝重,他放下這件青花鎮尺,“老爺子,您先說說,這東西怎麼來的?”
“我去收來的,找過幾個人看了,眾說紛紜。”馮青山接著便把經過說了說。
馮青山開店,內心愛好多過買賣獲利,他不缺錢,兒子又很有錢,朗潤軒其實就是他以藏養藏的地方,也是為了和行里人交流方便。
前一陣子,馮青山和跟另一個同行,到山州附近的縣城鄉下收貨。所謂到鄉下收貨,不是來到村裡一家一戶地跑,而是直接“定點”。每個縣裡,都有那麼幾個夾包袱竄貨的,收來東西再集中倒手。
所以,馮青山是到這樣的大戶家裡,直接看他收來的東西。這個大戶姓牛,都叫他老牛。
偏巧,他們到老牛家裡的時候,老牛剛回來沒多久,一指院裡屋簷下的一口麻袋,“我剛回來,喘口氣,你們自己看吧,剛收來的東西。”
和馮青山一起去的這個同行,是在文化市場開店的,平時經常下鄉,這老牛就是他的關係戶。所以,馮青山也不好意思先動手,就等著讓那個同行先挑。
說是一麻袋,其實東西不多,光是兩個老箱子就佔了不少地方,另外還有些銅錢。剩下的,就是兩件東西,一件黃楊木的筆筒,一件青花鎮尺。
兩個老箱子是香樟木的,看起來像是民國的物件,不過形制粗陋,品相不佳。銅錢呢,多是些康熙乾隆的普通版別,也沒什麼值錢的。
不過,這個黃楊木的筆筒,雕工倒是不錯,而且儲存也相對完整,包漿還挺潤,是清代中晚期的東西。
這個同行手裡抓著黃楊木筆筒,又看了看青花鎮尺,看青花鎮尺的時候,他猶豫了不短時間。
說實話,這個青花鎮尺的青花髮色,的確是有點元青花蘇麻離青的味道。不過,元青花的好品,那都是可遇不可求,新手或許還會相信自己運氣牛逼大發了能撿漏,行里人看到疑似的東西,上來第一步那是先當成贗品來看,找問題。
這個同行看了一會兒,也許是瞅出了什麼疑點,也許是這一麻袋就這兩件東西像個樣子,全拿了似乎不妥當,便將青花鎮尺給放下了。
這一放下,馮青山當然立即拿了起來。
馮青山的眼力,在銅器和金石方面,算是頂級的,但是在瓷器上,卻到不了這個水準。他仔細看了看,從釉色到痕跡,再到最關鍵的青花髮色,怎麼看怎麼像元青花。
不過,馮青山沒見過元青花的鎮尺,所以一時之間也有些猶豫。
結果呢,這老牛做生意久了,門道都熟了,一看他倆一人一件把手上了,就知道別的是看不上了。老牛點了一支菸,吧嗒了兩口,便開始和他們談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