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攤看看吧?”文佳提議道。
去地攤區也是為了考察行情。實際上,這個店鋪裡的東西,如果老闆眼力高,很多是就地取材,從地攤上抓貨,然後再擺到店裡的。看看同市場內地攤的行情,也是為了心裡有個數兒。
長安古玩城的地攤,只有週六才有,不少攤主確實是走街串巷或者下鄉跑貨來的,那種“工藝品”地攤相對少一點兒。當然,即便是這樣,真正的老東西還是少,光這麼收貨肯定是收不到多少的,裡面肯定得摻雜批次“做”出來的東西。
除了考察行情,唐易也想這兩天轉轉各個古玩市場,抓點兒貨。新開店鋪,沒點兒像樣的東西不行。拿出三件紅山文化玉器,是要走圈裡的口碑和名聲,但是擺在店裡的東西,也得有兩件像樣的。
亮子的店裡,精品太少了。弄出一件崇禎筆筒,還是他想眯下的。
因為是週六,地攤區的人還是不少。不少逛攤的人也在議論如今行情不景氣的情況。唐易走到一個瓷器為主的攤子前,就有倆人一邊看東西,一邊議論。
一個老者說,現在不景氣,一是因為經濟上不太景氣,二是假東西太多了。旁邊的中年人連連點頭,“是啊,手頭緊了,假的東西再多,誰還敢輕易出手?”
說的有點兒道理,不過唐易的注意力,此時已經被攤子上的東西給吸引了。
其中一件,是青花雲龍紋象腿瓶。
象腿瓶,聽起來不太雅緻,卻形象,和大象腿一樣,就是大致呈圓柱形的瓶子。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筒瓶。這種器型是從明代開始出現的,清初的時候很是流行。因為“筒”和“統”諧音,滿清剛得了江山,有點兒追求“一統江山”的美好寓意。
這個瓶子上的龍紋,不完整。怎麼呢,穿梭在“雲”裡,龍頭露出一段,龍身露出一段,龍尾又露出來了。不是一條完整的龍,是龍穿梭在雲彩之中,時斷時續。
一龍三現。
龍紋很是雄壯有力,畫工也不是那麼中規中矩,皴和點的手法用的比較多。
青花色有點兒淡,不是翠青,也不灰暗,有點兒含蓄淡雅。
唐易先拿起了這件筒瓶,細看釉面比較厚,不太透明,有點兒鴨蛋青的顏色。底部,修胎不太規整,還能看到跳刀痕跡。
沒有底款兒。
這麼一件東西,乍一看,除了龍紋畫片還算有點兒氣度,整體上給人感覺是件很一般的東西。最起碼,讓人覺得不是官窯的東西。
“老闆,這物件怎麼出?”唐易看好之後,開口問道。
這地攤的攤主年紀不大,三十多歲的樣子,不過和很多攤主不太一樣,他收拾得很乾淨,頭也梳得很整齊,臉上也溜光水滑,不太像個下鄉收貨擺地攤的,倒像是個文人。
“有眼力啊!這東西沒款兒,但卻更加少見。”攤主先笑著接了一句,而且還給唐易遞過來一支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