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9章 維斯特洛已經離場了!

10月中旬的這次金融動盪,導致美國垃圾債券市場一地雞毛。

大批做空資本賺得盆滿缽滿,同樣有更多人虧到血本無歸。於是,無論是出於推出一個替罪羊吸引媒體輿論的考慮,抑或還有其他別樣的想法,瑟曦資本暗中參與這次危機的事情似乎都沒有再保密的必要。

10月21日,週六。

紐約的《每日新聞》突然發表了一篇標題為《維斯特洛來了,股災也來了》的新聞稿。

文章以一種戲說的語氣回顧了西蒙上次趕赴墨爾本探望自己女朋友時引發的日本股市大跌,然後指出,10月13日的‘小崩潰’之前,西蒙·維斯特洛和珍妮特·約翰斯頓恰好在紐約呆了一週時間。

如果只是這些,當然還沒什麼。

不過,作為一家與《紐約郵報》定位類似的八卦報紙,《每日新聞》卻在新聞稿中曝光了瑟曦資本的很多內幕,包括大致的資產淨值狀況。最後將話題引向瑟曦資本聯合澳洲財團勢力參與推動了這次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崩潰,然後透過做空賺取鉅額利潤。

瑟曦資本這一週時間進賬16億美元,《每日新聞》的這篇文章說起來並沒有什麼錯誤。

然而,這篇文章的意圖卻明顯不是那麼單純。

只是其中‘瑟曦資本聯合澳洲財團摧毀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輿論引導就堪稱用心險惡,這完全是想要給西蒙扣上一個引狼入室的‘美奸’帽子。西蒙對自己身處的這個國家沒什麼歸屬感,卻也明白一旦這種輿論風向形成會對他的個人形象和商業帝國造成怎樣的打擊。

因此,維斯特洛公司的公關團隊立刻針對《每日新聞》的這篇文章做出了反擊,指出這次針對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空頭資金規模超過300億美元,根本不可能由某一家資本勢力進行主導。而且,這次崩潰的根本原因是聯合航空公司等企業枉顧自身實力毫無節制超發債券引發的,《每日新聞》試圖將垃圾債券市場的崩潰歸罪於瑟曦資本完全是一種汙衊。

維斯特洛公司不止在《紐約時報》上公開發表了回擊的文章,還要求《每日新聞》收回自己的文章並在報紙頭版進行道歉。否則,維斯特洛公司將向《每日新聞》發起訴訟。

作為這次回擊的補充,丹妮莉絲娛樂第一時間宣佈撤回原計劃向《每日新聞》投放的電影廣告。

詹姆斯·雷布林德還親自打電話給《每日郵報》的幕後老闆莫蒂默·扎克曼,暗含警告地提醒對方,如有必要,不只是《每日新聞》,丹妮莉絲娛樂可以推動至少一半好萊塢大電影公司撤去針對《每日新聞》的廣告投放,連帶扎克曼出版公司的其他所有報紙雜誌都將不受好萊塢的歡迎。

好萊塢電影營銷費用的不斷提高意味著任何一家大電影公司都是美國主流媒體平臺的重要廣告客戶,莫蒂默·扎克曼自然無法承受失去大半個好萊塢市場。於是,《每日新聞》第二天就宣佈撤回此前一天的文章,並在頭版做出了道歉宣告。

《每日新聞》在短短一天時間內的迅速妥協顯得戲劇性十足,維斯特洛公司匿龍探爪般迅捷而凌厲的強勢一擊讓很多人都意識到某個強大的資本勢力已經在這個國家隱隱成形。

暴發戶之所以被稱為暴發戶,就在於這些人往往缺少與其個人財富相當的權勢和底蘊,即使你擁有的財富是其他老牌家族的十倍百倍,依舊會被別人輕視忽略看不起。

如果西蒙·維斯特洛只是一個突然擁有數十億美元身家的暴發戶,崇尚‘自由’的美國媒體根本不會理會維斯特洛公司的要求。《每日新聞》的妥協,明顯意味著這位在短短三年時間迅速崛起的財富新貴已經建立起了與他鉅額個人財富相當的潛在權勢和影響力。

於是,雖然維斯特洛公司對《每日新聞》的施壓帶著一種非常明顯的欲蓋彌彰意味,出於對西蒙·維斯特洛的忌憚,《每日新聞》宣佈撤回文章並道歉後,美國其他主流媒體都非常謹慎地沒有繼續討論某個敏感話題。

再旺盛的火苗失去了可燃物,都不可能擴散為一場火災。

各大報紙主動忽略,主流電視臺沒人討論,《每日新聞》的論調只是在短暫地曇花一現後就迅速消弭在其他新聞浪潮中。

歸根結底,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不過,雖然沒有媒體再敢把西蒙向‘美奸’之類的趨勢上引,瑟曦資本參與做空北美垃圾債券市場的事實卻被坐定。

只是單純討論一下西蒙·維斯特洛又賺了多少錢,或者稍微觸探一下瑟曦資本的內幕,這樣的話題顯然不算什麼忌諱。一些報紙面對這一註定吸引眼球的話題幾番抓撓後發表了類似文章,眼看沒有再引起維斯特洛公司的不滿,其他媒體也就更加大膽了一些。

瑟曦資本的運作內幕當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探聽出來的,大部分報紙獲得的都只是《每日新聞》那種透過一些不太隱秘渠道洩露出來的半公開訊息。

然而,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