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駁……
君臣二人,接連駁回七次。
直至女帝嚴肅下旨,特例批假,准許國老修養一旬再返,為國盡忠。
旋即,女帝數日未再上朝。
期間,不再有官員罷免的旨意。
洛陽朝堂,風波稍息。
不過隨後,在當朝女帝有意無意的默許下,衛氏雙王採用了一種很取巧聰明的方式,減少阻力。
魏王衛繼嗣並沒有一上任,立馬全力推行大周頌德中樞的建造,而是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步驟,逐一推行。
解決完一步“人與事”,再解決下一步……最後徹底整合了負責營造的工部。
梁王衛思行亦是如此……
一個月後,督作使魏王衛繼嗣,聯合工部,開始在洛陽城選址,建造中樞。
一旬間,梁王衛思行掌管的天官,頻繁下發公文。
又一波地方長官的大換血開始。
任何公開違抗或懈怠“頌德銅”籌集的地方長官,悉數罷免或調職,由相應副官,或在吏部排隊等待選官的進士接替。
很快,天下十道、百餘座州縣中,支援“頌德銅”並賣力籌集的官員如同雨後春筍般冒頭。
一份份歌功頌德、表態支援的奏摺重新堆滿了洛陽深宮御書房中的某張案頭。
刺頭被接連殺雞儆猴的處置,一部分保離派官員陷入了沉默。
江州、嶺南等貶官熱門地再次成為洛陽官場上不少失意官員近期頻繁提及的地名。
朝堂上下的非議反對,最終還是被慢慢抹去。
然而,南北士林的清議卻再難壓住。
各地士子們開始私下議論大周頌德中樞,民間輿論沸騰起來。
甚至遠在江州的歐陽戎發現,連氣氛比較鹹魚擺爛的潯陽城內,也有不少人憤憤議論。
明面上禁止議論,可卻難堵住悠悠之口。
只不過他也清楚,這種民間輿論,在這個時代,很難左右朝廷政策……抬頭只會把憤怒全部傾瀉在衛氏身上,責怪是他們矇蔽聖聽,奸臣欺君。
元正假期剛過,天佑元年的一、二月,便是像這樣,在天下官民們靜看洛陽朝堂風波的日子裡悄悄渡過。
而讓潯陽王府內的謝令姜擔憂之事,始終沒有發生。
大師兄的奏摺好像一直沒有人理會。
從洛陽發出的一連串貶官詔書中,始終沒有他的名字。
與那些被女帝貶官、卻名揚天下廣受士林稱讚的“貶謫名人”們不同。
歐陽戎就像是被遺忘了一樣。
不過,這也讓謝令姜等關心之人悄悄鬆了口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