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大唐註定多災多難。西域剛剛平定後不久,在大唐的西南邊陲又出現了新的危機。一支迅速崛起的來自青藏高原的強大力量——吐蕃,正在成為大唐新的強力威脅。
吐蕃,6世紀時,興起於青藏高原澤當、 窮結一帶的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拉薩河流域。
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以武力降服羌人蘇毗、羊同諸部,實力大增,將首邑遷至邏娑(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從雅魯藏布江附近的邊陲小國一舉成為青藏高原上的霸主。
吐蕃的擴張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世居於青海的強敵吐谷渾,而吐谷渾經過公元637年被名將李靖一戰滅國後,便徹底歸附唐朝。野心勃勃的松贊干布自然早已聽聞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和唐朝的強盛,所以在將擴張目標轉向吐谷渾之前,先試探唐朝的態度和實力。
公元638年2月,松贊干布遣使於唐,唐太宗李世民瞭解到高原之上竟有如此國家便立即遣使回應,見到唐使大喜的贊普便立即再次遣使赴唐求親。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回應吐蕃是為外交禮儀,同時和親之舉均帶有極強的zheng治目的,對於一個新生且不瞭解實力情勢的國家的和親之願,李世民自然不會答允。
遭到拒絕的松贊干布大怒,便於公元638年3月率領已經歸順的羌人蘇毗、羊同諸部,舉兵侵犯已經投降唐朝的吐谷渾,大勝而歸。吐蕃此舉一面是報和親不成之恨,一面也是乘機攻打覬覦已久的富裕的吐谷渾,此前已經遭遇唐廷打擊的吐谷渾則根本無力抵抗吐蕃的進攻。
獲勝之後的松贊干布意圖志滿,乘勝攻破党項、白蘭等羌族,竟然勒兵二十餘萬進犯大唐邊城松州,擊敗守將韓威,甚至揚言“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
吐蕃的囂張氣焰使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旋即作出反應,遣彌道行軍大總管程咬金率領牛進達和劉蘭諸將領步騎5萬援赴松州。
這時,夏雪正在懷孕期間,因北方寒冷,從公元638年10月就移去南方天使特區自己原來的皇家別墅、皇家花園去養胎去了,在養胎期間,為了胎兒健康安全,夏雪基本是不理朝政、也不管天使公司事務的。大唐朝政有老公李世民,夏雪當然不用擔心;天使公司也有自己的親信管理,也基本不用擔心。李世民為了怕驚擾夏雪的胎氣,所以,在夏雪懷孕期間,就是朝中有天大的事也不會告知夏雪的。
唐.軍左武衛將軍牛進達抵達松州後,便趁夜破襲吐蕃軍營,“斬首千餘級”。遭到唐.軍教訓後的松贊干布雖然十分忿恨,但無奈之下只能退兵歸國。
吐蕃第一次與唐朝進行大規模的交戰,就被打得如此不堪,贊普聽聞此事後,更是大驚失色,但是對牛進達的智勇雙全又不得不服。蕃贊普於是下令撤軍,派出大使向唐太宗李世民謝罪,再次請求通婚一事,希望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援。
李世民和大臣們商議後,房玄齡等老臣覺得為了西南部高寒缺氧的大唐青藏邊境和平,建議同意此和親。畢竟青藏高原的高原反應、高寒缺氧、惡劣的天氣、強烈的紫外線等,是大多數中原唐兵無法適應的,許多中原士兵進駐青藏高原後,還沒有戰鬥就已經被高原反應搞的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哪裡還有什麼戰鬥力。
李世民經過斟酌後,最後同意了大臣們的建議。
唐蕃雙方見識到彼此之實力後,均改變對對方此前的看法。松贊干布遂遣使請罪求和,同時再遣大相祿東贊赴長安獻金五千兩、珍玩數百件以為聘禮求親,唐太宗李世民隨即應允。
李世民將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兒冊封為:文成公主,命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使節領兵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遠嫁吐蕃。
松贊干布喜出望外,率軍馬於唐蕃交界柏海處親自迎接。見到公主後的贊普極為高興,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為恭敬,同時於河源築城以示後人。藏曆四月十五日,吐蕃迎親人馬到達拉薩,唐蕃和親自此達成。從此,唐蕃關係進入和睦相處時期。
而在文成公主到達吐蕃之後,大量的唐朝的先進技術被帶進了吐蕃。當時吐蕃的農耕技術相當的落後,田地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而公主帶去的農耕工具和專業人員教給當地人耕作技術,大大提高土地的產量。而公主和侍女們也親自教吐蕃婦女紡織和刺繡的技術。當然還有各種造紙,冶金和釀酒的技術,這些必備的生活技能帶給吐蕃的作用遠超過一位公主。
吐蕃當地後來流傳一首歌:
“中土大唐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糧食共有三千八百類,
給吐蕃的糧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中土大唐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給吐蕃的工藝開啟了發展的大門。
從中土大唐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
使吐蕃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對吐蕃的和親政策,給吐蕃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大量技術人才和物資,大幅度的提高了吐蕃的生產力,並加快了吐蕃帝國從奴隸制向封建集權制的轉變,吐蕃因而變得更為富強,迅速成為西陲霸主。
公元642年3月,松贊干布去世後,在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國的新任贊普(首領):芒松芒贊,年輕氣盛,野心勃勃,背棄了其父松贊干布與大唐和睦共處的外交理念,開始不斷入侵大唐邊境。
芒松芒贊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率軍號稱40萬北上,先取于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佔焉耆以西數鎮,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發生動搖。
唐太宗李世民聞訊大怒,以左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反擊吐蕃軍,以奪回安西四鎮。
四月初九,薛仁貴率軍經鄯州(後世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後世青海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後世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
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
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