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飛機駕駛艙中,徐蒼在與陳國力講解之後調轉著陸方向的方案。
本來進近準備的工作量就不大,徐蒼也就沒有一直等著,而是自顧自地說著:“一會兒下到一萬英尺後,保持高度,低空通場,維持襟翼三十的構型,起落架保持收起狀態。之後上到高度一萬五百英尺,稍稍左轉,接著連續右轉,調轉著陸方向。”
陳國力一邊做著手上活,一邊在理解徐蒼所說的話。
修正海壓一萬英尺的話,那差不多就是距離機場垂直高度兩百英尺左右。在通常情況下,兩百英尺就是一類盲降的決斷高度。
不過,奇台機場地形複雜,對於決斷高度的要求比較高,直接翻了一倍,28號跑道的一類盲降決斷高度是四百英尺。
但是,今天雖然雪勢極大,可能見度極佳,保持目視地形間隔還是可以的。然而,有一點陳國力不太理解:“既然你的想法是先沿著28號跑道反向飛行,之後再連續轉過一百八十度,那為什麼不在更高的高度停止下降呢?而且......”
畢竟來說低空通場都是有一定風險的,而且說實在的,徐蒼低空通場的構型是有問題的,哪有襟翼三十的情況下不放起落架的,這不是要觸發起落架構型警告?
不過,陳國力大概能理解徐蒼的用意。起落架這玩意兒跟襟翼是不一樣的,襟翼雖然也會增加阻力,但是同樣也會增加升力,可起落架基本就是單純地增加阻力。
如果是雙發情況下,在奇台機場這種高海拔地區帶著起落架做低空通場自然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可單發的時候這麼幹,那是要出大事的,飛機很可能保持不住高度,尤其是在連續轉彎的時候,升力被分解,那就得一邊轉一邊掉高度。本來飛機高度就很低,哪裡還敢亂掉高度?
所以,與其下到兩百多英尺的低高度,還不如在更高的高度就保持平飛,比如在距離地面還有一千英尺的時候就不下了,保持平飛,就對著28號跑道的五邊飛,然後在合適的高度再調轉著陸方向豈不是更安全?
另外,徐蒼的話裡還有一個讓陳國力感覺到不解的,那就是最終襟翼問題。
為什麼是襟翼三十?
“單發的時候,不是應該用襟翼十五落地嗎?”陳國力問出了這個困擾他的問題。
徐蒼看起來是早有想法,不疾不徐地給講解:“首先是下高度的問題。由於10號跑道一邊的長度問題,我們肯定下到一千多英尺的高度的,這點兒你沒有異議吧?”
“這倒是的。”陳國力表示認同。
此前就說過,10號跑道的一邊只延伸出去了六七海里,因為就對著天山主脈,而且前面那山跟一斧頭斜著噼下來似的,它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上邊一點往外斜出來一些。這就造成從程式反切回10號跑道一邊時,高度是不能太高的,否則就離那山崖突出部太近了。因此,以離地高度一千四五百英尺切進去是比較好的,差不多距離本場是在六海里多一點。
當然,考慮到單發爬升的效能問題,在切入點的實際限制最低高度是一千一百英尺,要求稍低一些。不過,高度只要不低就行,高一點兒是無傷大雅的。
陳國力認同了徐蒼這個說法,那後續就能說明白了。
“就以比較標準的一千五百英尺來說,平移到28號跑道的五邊,那我們就應該在28號跑道五到六海里處進行著陸方向的調轉。可是28號跑道五到六海里下面有什麼,不是更危險?”
這下陳國力一下子明白了,28號跑道五到六海里處正好有一個山頭。此前,他跟國大的那個教員飛過來時,就因為奇台機場28號跑道盲降有些許不穩定,還人工推了下降率來追下滑道,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在五邊六海里處的那個山頭。但凡不穩定的盲降訊號在六海里附近突然引導他們來個大俯衝,那情況可就著實不妙了。
一過了六海里的山頭,陳國力就按了app,就是這麼道理。
徐蒼繼續道:“在整個奇台機場方圓二十五海里的地區,如果要找一個最大範圍的連續平整區,那就只有機場附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即便是在五邊上調轉方向,在轉彎過程中,飛機還是要偏出五邊,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旦偏出五邊,實際上就脫離了地形保護,所以只能選擇一個儘可能平坦的地形,至少我覺得機場附近的地形是要比五邊六海里那裡要安全的。而且,轉彎由於半徑問題,比如說我們將轉彎點選在四海里的地方,那的確不是直接在山頭上方迴轉,但是過程中的軌跡會覆蓋到那裡,其實也比較危險。因此,只能低高度通常,將整個迴轉的軌跡都隔離在六海里山頭之外就是最安全的。”
“我知道,我擔心低高度機動有危險。不過,那是技術問題,我可以處理好。要是在六海里或者接近六海里的地方迴轉,那就是效能問題,我感覺不太好控制。”
“而且,受到單發情況影響,飛機本來就爬不高。而且奇台機場距離天山主脈太近,想要保證安全從容加入28號跑道的進近程式,高度至少要上到七千八百米,以飛機的狀況,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奇台機場不是靠近天山主脈,而是一些餘脈,那上個兩萬英尺,基本就能保證安全了。而兩萬英尺對單發737來說還是可以達到的。壞就壞在靠近的是主脈,兩萬英尺還是非常容易出事的,根本出不了山區。
既然出不了山區,那就必須遵從程式軌跡。
概括來講,高高度上不了,中高度要遇著山頭,所以只能低高度迴轉調整著陸方向。不管怎麼說,機場選址在一開始論證時就是附**坦區域最大的地方了,而且經過人工平整,算是迴轉最佳的地點了。
徐蒼想了下:“至於說是襟翼的問題。在標準操作手冊裡,比如說是五邊單發時,在高度低於一千英尺的時候如果出現單發,可以保持著陸襟翼三十不變,繼續落地。那就說明至少從效能上,襟翼三十的單發落地是可行的。”
“奇台機場的跑道不夠長,剎停距離不充足,而且道面積雪,如果用襟翼十五落地的話,存在剎不住飛機的可能性。”
“那你可以稍微推遲一下放襟翼嘛,不用這麼早,萬一效能不夠呢?”陳國力在模擬機上倒是試過在單發時用襟翼三十落地,那絕對是可能的,但是實際航班中他可沒這麼幹過。
而且,徐蒼是要帶著襟翼三十做大機動,他還是有些擔心。因此,陳國力的想法是先保持襟翼十五,等飛機轉向對回28號跑道了,最後再放下襟翼三十。
這樣相對來說更容易接受一些。
不過徐蒼卻是反問:“什麼時候放襟翼三十?低空通場的時候?轉彎的時候?最後對正的時候?”
“最後......”陳國力下意識地打算回答,可立時覺得不對勁。
低空通場和轉彎的時候那肯定都是不行的,這兩個階段都是刀尖起舞的精細活,稍有不慎就要出問題。要是在這個時候放襟翼,那無疑要突然改變飛機的氣動佈局,飛機狀態也會跟著改變,容易打亂操縱者的節奏。
想來想去,似乎也就是最後對正的時候放最好,至少之前陳國力也是這麼想的。
可轉念一想,徐蒼打算在低空迴轉調整著陸方向,那不就意味著基本上飛機一掉回頭,差不多就快要落地了,根本就沒有後續調整的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