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章出來打臉,遲早是要還的【求收藏追讀】

跟祖父朱元璋的霸道剛猛不同,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

他沒有經歷過戰場廝殺,從小深居宮廷之中,接受的都是正統儒家思想。

幾位老師,都是有才學的大儒。

而儒家之人,大多都是理想主義者。

特別是方孝儒,在朱允炆當政的時候,居然提出使用周朝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什麼是井田制?

就是土地收為國有,國家把土地分配給百姓,百姓不得買賣和轉讓土地,還要交一定的稅收。

這樣做的好處,是為了避免土地兼併,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承認土地合法性。

但是,這是奴隸制時期的政策,根本不適用明朝當時的國情。

更神奇的是,朱允炆居然採用了。

這也是導致朱允炆失敗的一方面原因。

對於儒家官員來說,周朝一直是最好的理想國,在那個時代,可以實現天下大同。

而如果要實現這個理想,就要恢復周朝的制度。

為什麼朱允炆身邊的儒家官員,極力想要削藩,就是因為他們想提高皇帝的權力。

讓皇帝信任文官掌權,從而打造他們的理想國。

朱元璋當年設立藩王,本意是借用藩王,鞏固朱家天下。

因為他覺得,自己人肯定是能夠信任的。

但朱允炆不這麼覺得,他覺得自己人才是皇帝最大的威脅。

所以黃子澄和齊泰提出削藩,他毅然決然的同意了。

畢竟他也很嚮往儒家的理想國。

說白了,朱允炆就是個理想主義者。

而同為理想主義者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儒,自然與他臭味相投。

但朱冠文不是朱允炆,他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

他不可能屁股還沒坐熱,就跑去削藩。

朱允炆為什麼削藩失敗?

就是因為他太急了!

別人漢朝削藩,可是經歷了文景兩代帝王的努力,他剛上位就想削藩,不是自找死路是什麼?

好在朱元璋的餘威尚存,不然手握軍權的藩王,哪有那麼好削。

沉吟片刻,朱冠文抬頭望著黃齊二人,淡淡的說道:“兩位先生之言,實屬有理,只是皇爺爺剛走,我就對自己親叔叔動手,是不是有點不妥?”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