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總,第二批德國專家還真的到海滄了,繼續給大華搞培訓。”溫兆洪從辦公室裡翻出一份工人日報。
宣總摸著稀疏的頭髮,緩緩道:“蘇城最喜歡找媒體,他又開了釋出會?”
“這次是媒體主動去的。大華沒有出面釋出訊息。”溫兆洪實話實說道:“100個德國專家,全是金髮碧眼的,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和漳州的官員全都出面接待了,有些記者就跑過去了。”
“都是蒼蠅。”宣總吁了一聲,卻問:“你說我們怎麼做?”
大華實業的高投入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沒有絲毫隱瞞。中石化若是一毛不拔肯定是不好看的。但是,真的拔毛出來,萬一臺塑最終沒有放棄海滄計劃,那就不光是笑料的事了。
這個問題,中石化已經討論了好些天了。溫兆洪猜測宣總可能有了想法,於是配合的“拋磚引玉”,說道:“我們也增加一些培訓支出好了,揚子乙烯工程就有國外專家,做兩期報導如何?”
“還不夠。”
“那麼,再請一些美國和歐洲的專家?殼牌對合資一向很有興趣。”
宣總點點頭,道:“你安排一下,嗯,除此之外,還要做一些實際的工作,揚子乙烯工程的國產化怎麼樣了?”
“這個……乙烯工程還沒有建設完成,國產化只能說是啟動吧。”
“可以加大投入。”宣總眨眨眼睛,道:“我們如果能掌握30萬噸乙烯裝置的製造,海滄計劃就十拿九穩了。”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像是大乙烯裝置的專案,不投入幾億美元,連點動靜都不可能有。投入100億美元都不多,因為建一套大乙烯裝置就要幾十億美元,搞研發的總不能連一套實驗裝置都沒有。再加上長時間的無效益執行,大乙烯裝置的成本之高居石化裝置之冠。
宣總所說的國產化其實也就是一種嘗試用噱頭來形容再恰當不過。所謂的“掌握”更是說辭罷了。
溫兆洪和他搭班子許久,理解的一點頭,笑道:“既然如此,我就派人去揚子那邊看看。”
“告訴他們是政治人物不要推來推去的。”揚子乙烯專案屬於揚子石化的專案。這也是非常強勢的大型國企,雖然是中石化系統內的企業,但也不是唯唯諾諾的小廠。要是不說清楚一些,人家說不定就要拖著不放。
溫兆洪也知道里面的彎彎繞繞,點頭道:“我親自過去說。”
“好……唉……”宣總突然嘆了一口氣。
溫兆洪驚訝的道:“怎麼了?”
宣總經理笑了一聲,眼光黯淡的道:“去一趟外地,少說要兩三天的時間,這麼一件事都要集團副總出面耗費兩三天時間,你說說,咱們一個月下來,能做什麼事。”
“所以你才有9個副總啊。治大國如烹小鮮,咱們要是一個月能做好一件事,用不了多久就是國內最大的企業了。”溫兆洪半開玩笑。9個副總說是幫手的,裡面有一半是瞅著總經理的位置,想要使絆子的。宣總經理真正相信的,其實也就是溫兆洪一個人,敢用的不過三四人罷了。
宣總經理自然也是苦笑道:“我是想大華實業蘇城那小子要是有一個命令你說他下面的什麼燃氣公司,敢陰奉陽違嗎?這個效率咱們真的是比不過。”
“比不過效率就比資本。咱們能從銀行貸款幾百上千億元,咱們下面的公司,光是一個揚子廠拉出來規模就和大華集團差不多了。他們要不是有一個瑟坦油田,就憑期貨市場上賺來的十幾億美元,拖也拖死他了。”溫兆洪有點安慰的架勢。
“也只能這樣了。”宣總經理接受了安慰,起身相送道:“你快去快回,我給你準備1000萬,要是揚子能搞的像樣點,再追加一點也行。”
1000萬元人民幣做大乙烯裝置的國產化,大概也就是一堆莫能兩可的非原創性的論文,外加幾個螺絲釘之類的實物,用來做宣傳可以,真的要產生什麼經濟效益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揚子有可能拒絕的原因之一。經濟效益決定工廠的獎金和福利,要是為了名聲而白花錢,他們也想花在自己身上,而非集團本部身上。
溫兆洪有了許諾的1000萬元,底氣足了不少,道:“我坐飛機過去,敲定大概的方向就回來。”
“好。”宣總一拍手就開啟了門,正好看見他的秘書走過來。
“宣總,大華實業又有新動向。”秘書隔著幾米的距離說。大華實業是老大最關心的問題,自然也就是下面的小嘍囉們最關心的問題了。
宣總經理有不好的感覺,皺眉問:“那個蘇城,又做了什麼?”
“剛剛收到的訊息,大華實業宣佈建設一條80公里長的輸油管道,延伸到海里去。”秘書將一份列印的稿件交給了宣總經理。
後者大略的瞅了一眼,就問:“什麼級別的?”
“年輸送能力1300萬噸。預計每公里造價700萬元。”輸油管道的輸送能力越強,單系統的成本就越高。世界上最大的輸油管道的輸送能力有超過1億噸的,但千萬噸級別的已是大型輸油管道了。
宣總經理默默一算,道:“5、6億?”
“是,輸油管道從海上接收原油,不用油輪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