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等蕭略的命令傳達下去,他計程車兵就已經開始自行後退,有火槍計程車兵向著李自成的方向胡亂射擊一輪,就跟著其他拿冷兵器的同伴一起飛快地沿著來路退回去。
蕭略急忙帶著親兵後退以躲避闖營的鋒芒時,他看到位於自己兩翼的友軍默契地跟著一起向後退去:“真是無膽鼠輩,你們就算不來幫忙,就算不會原地不動,難道你們不會向兩翼後退麼?這樣元帥來了也好把闖賊包圍殲滅啊。”蕭略希望友軍能夠做出夾擊的架勢,這樣李自成就不敢猛烈追擊自己了,而肯定要攻擊某一翼以解除來自側面的威脅。如果這樣的話,蕭略就處於很有力的位置,他可以先看看友軍和闖營的勝負如何,判斷一下闖營的戰鬥力、揣摩一下李自成的決心,然後視情況決定是和收到攻擊的友軍夾擊闖營還是繼續等待元帥到來。
但兩側友軍的行動讓蕭略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們毫不猶豫地一起向東撤退,導致蕭略也無法停下來,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停下來和李自成打起來,那友軍就會觀察戰局,萬一李自成這個回馬槍殺得很猛,他們就會拋下自己回頭去找鎮東侯:“元帥的事都被這幫孫子壞了,他們難道就不敢停下來稍微打一下麼?我敢說李闖這一定是虛張聲勢。”蕭略一面指揮著本部迅速後退拉開了李自成的距離,一面大聲咒罵著同僚:“他們中任何一個稍微頂一下,李闖就只有繼續逃命去了啊。”
不過幸好軍隊雖然在跑,但是因為闖營追得不快所以還稱得上是秩序井然,蕭略一邊跑一邊向前眺望尋找著鎮東侯的將旗,正在此時突然從背後傳來一聲狂喜的呼喊:“闖賊跑了!闖賊跑了!”
蕭略聽到這聲音後連忙回頭望去,果然,對面的闖營又開始撤退了。
這是因為李自成心裡也沒底,見官兵的氣勢受到一些打擊後,李自成馬上就再次開始撤退,他知道許平的部隊沒有多少,季退思、羅汝才和其他盟友已經絕塵而去,就是鎮東侯的新軍不出場他的軍隊也處於絕對下風。
見闖王的旗幟正以比剛才更快的速度逸走,蕭略喜得差點從馬背上掉下來,剛剛他為了雙手操韁把寶劍插回了鞘中,現在又將它一把抽了出來,左手一撥馬頭,右手已經把寶劍高高擎在空中:“兒郎們,闖賊跑了,跑了!殺賊啊,不要讓李闖跑了啊!”
蕭略的大嗓門在軍隊的上空迴盪著,聽到這個聲音後,他手下計程車兵們也紛紛回頭,剛才掉頭撤退時他們和闖軍的距離始終保持得很好,所以沒有人扔下手中的兵器,見闖軍果然有開始逃跑後,這些士兵毫不猶豫地再次展開追擊:“殺賊啊!殺賊啊!”
兩側的友軍反應比蕭略稍微慢了一點,就像今天開始第一次追擊時一樣,他們總是比蕭略慢上半拍。這些本來跑在蕭略前面半截的明軍,等他們掉頭完畢已經被蕭略拋下了一截。
“殺賊啊!”
“不要放走了賊人!”
“李闖休走!”
“賊人!納命來!”
兩側又響起了如雷般洶湧的吶喊聲,在這伴奏聲中,蕭略緊緊追趕著李自成的腳步而去:“今天,我在元帥面前算是露臉了。”
……
李來亨的部隊已經離開大道前出到李自成本部的側面,他看到迎面有百餘騎兵正向自己這個方向趕來。
“他們頭上插著紅羽毛,是直衛嗎?”
李來亨回憶著許平對自己描述過的新軍直衛形象,他還記得許平說過,統帥新軍直衛的是鎮東侯的女婿——金神通。
“對面的旗幟上寫著的不是金字,”一個眼尖的衛士報告道。
李來亨用自己的望遠鏡仔細看了半天,點點頭:“確實不是,是‘楊’字。”
“哦,對了,大將軍說過楊致遠的兒子也在直衛效力,”李來亨一拍腦袋,對面確定是新軍直衛無疑,不過讓他奇怪的是為什麼只有百來人。
對此李來亨的第一反應就是新軍的潛伏部隊躲在這個方向上,這是新軍的偵查部隊,不過他記得楊致遠的兒子是新軍的兩名統帥之一:“沒道理統帥要親自來指揮偵查部隊啊。”
此時對面也看到了裝甲營的旗號後,小楊將軍大吃一驚:“許賊,他也到了麼?”
剛才闖營突如其來地潰敗了,這當然是鎮東侯最願意看到的結果,不過還來不及等他下命令,十幾萬明軍就呼啦啦一下子全衝出去追擊了。本來只有在戰敗逃跑的時候,才會說“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但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天明軍的反應也很恰如其分,十幾萬明軍一起發動追擊的氣勢真是排山倒海,鎮東侯怎麼也拉不住這些求功心切的將軍們:本來事先鎮東侯已經和他們說好要服從命令,但一看大功就在眼前,他們就把鎮東侯事先的囑咐統統拋去了爪哇島,生怕被同僚搶了先。
追擊很快就演變成一場混亂的賽跑,作為勝利者的明軍在戰場上自相踐踏,幸好這畢竟是追擊而不是敗逃,所以看起來不會造成什麼太大的傷亡,但鎮東侯空有滿腹籌算,在這種情況下也無法統籌指揮。
於是鎮東侯就命令直衛指揮同知小楊立刻出動——這次南下過於匆忙,直衛主力還沒有來得及返回京師,所以就由小楊帶著百來人跟著隨行。鎮東侯給小楊兩個命令:一個是從側面觀察闖營的部署了動向;另一個是繞到追擊的明軍之前,設法恢復他們的秩序。
當時面前一片混亂,小楊無法帶著騎兵從十幾萬明軍頭上踩過去,就先向後脫離戰場,然後從側面尋找道路向西前進。
正如小楊猜測的那樣,十幾萬明軍都急著去追李自成的將旗,結果全在正面大路上擁擠成一團,側面的道路十分通暢,他西行一段後向南旋轉,結果裝上了同樣匆匆趕來的李來亨。
[記住網址 . 三五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