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雷少軒每天泡在翰海樓,查閱典籍,與道塵討論書的結構、內容,補充雷少軒筆記中沒有的東西。
雖然博覽群書,摘抄都是點點滴滴,集各家之言拼湊而成,非渾然一體。
因此,需要雷少軒從自己視角出發,將自己理解的修煉體系初寫成書,在此結構基礎上,不停地補充、修改,根據道塵的意見,不停增加內容。
對於道塵建議增加的內容,基於雷少軒的視角,如果超出雷少軒的理解力,則需要查閱典籍,詳細註釋,標記來源。
高階修士修行心得,多為悟道得來,而感悟往往無法語言描述。
哪怕道塵親自描述,也常常詞不達意,凡遇如此情形,雷少軒果斷捨棄其內容,僅做標記,免得誤導他人,書中內容務求一切可言有據。
修煉典籍中,篇幅短者數千字,多則數十頁,晦澀難懂,修煉之言,隱於其中,沒有老師指點,幾乎不可卒讀,更遑論修煉。
譬如道藏千部,修道之根本,能修行的字句寥寥。
雷少軒集無數典籍,取其中可修行數言成冊,可謂功德無量,然而,要將數言彙整合系統渾然一體之書,談何容易?
雷少軒所編撰之書,命名為《修始匯真》,開始以為只需十數頁,如今已經數百頁。而且隨著雷少軒與道塵越深入考慮,書就越來越大。
雷少軒案頭已經堆滿書稿,雷少軒必須將其精簡,使其更加簡潔、凝練卻不能晦澀。
之所以內容越來越繁複,大多因為基於論證,務求無誤。
《太一玄真錄》雲:感應靈氣,引其入體。
《南虛經曰》雲:感靈納之。
這兩者說的是一個道理。
雷少軒開始認為,這裡所說的靈,即靈氣。
然而隨著閱讀大量典籍,與道塵逐字究意,雷少軒知道,靈氣指的是有靈之氣,非單指靈氣。
各宗門之中諸多修士並非只納靈氣而修之。
修士有納日、月、星辰之星力,有納樹木之生機,有納五穀靈氣,甚至有納死氣、煞氣修煉,還有修魂者納魂氣修煉等種種不一而足。
既然這樣,所謂感知靈氣並不一定純粹指玄青靈氣,而是一切可修之氣,因其有靈故可修。
比如煞氣,如果沒有靈,又怎能影響人的心智?以至於曾深深困擾雷少軒,要不是遇見和尚,估計現在已經瘋掉。
又比如靈根感知靈氣。
《太一玄真錄》雲:靈根知之。
《道經附錄》雲:神觸可得。
儘管眾說紛紜,大多都強調先有靈根,用神念感知靈氣。
修士入門並無神念,多數修士枯坐數月,方可感知靈氣,從未聽說數日能感知。
雷少軒入門時便有神念,而且神念極強,幾乎一次感知便看到了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