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他曾寫詩讚美我。”
你那些在繡凳上勞碌的女僕昏然欲睡,
聽到這聲音
無一不被驚醒,驚羨你曾有幸
受到這樣的讚美,在讚美中得到永恆。
我將是大地之下纖弱微渺的幽魂,
擺脫了苦痛,靜靜地在桃金娘的樹蔭下長眠,
而你,也會是爐邊一個佝僂的老婦,
懊悔著你竟驕傲地蔑視我的愛。
誰能說出明天會是何種光景?
生活吧,趁今朝趕緊採下那世俗的玫瑰。
牛根生對十四行詩看不懂,也讀不透?好像寫鬼魔鬼去讀?十四行自由詩:
如果我活到可以寫你的碑文
或是你生存到我在地裡腐敗
至彼時你音影長存
而我早已被遺忘
你名字將享永生
而我在莠腐
可是你長存在人們眼中
藉我溫和的詩句
萬人聆聽
萬聲唱頌
凡人死亡
你卻永生
這是我筆的力量
牛根生感覺十四行詩擁有神奇的力量,會使人進入夢遊的魔幻世界!使人永遠如蘭沉醉?
十四行詩,又譯“ 商籟體,”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 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義大利, 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 彼特拉克體”,後傳到歐洲各國。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 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 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 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十四個詩行,每一詩行中包含四個輕重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這十四個詩行中,有的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後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
牛根生一看學術性的東西就頭大?這比屈原《離騷》還難懂?啊煩死人十四行鬼詩?寫給誰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