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本新書《我在小白文裡升級》,懇請各位書友給點收藏,推薦,留言!螞蟻叩謝!
****************
到現在黃海濱的腦海裡,還在不斷迴響此前會議上,他們部門的李總的講話。
“……如果誰有好的想法和創意,絕對可以出去自立門戶……”
“公司不但不會反對,甚至會對他的專案進行支援。”
“如果他的想法和創意,透過了公司專案審批組的稽核,那麼還可以從公司拿到一筆扶持的啟動資金……”
正是這些話,讓黃海濱心情一直久久不能平復,一直震盪至今。
因為這在黃海濱看來,這公司絕對是要搞事情啊!
黃海濱今年三十六歲,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十四歲就上了某大學的少年天才班,不到十八歲就本科畢業了。
和以往的天才,畢業就直接出國不一樣。
滿懷愛國情結的他,先是到國內的某研究所裡工作了兩年。
也正是這兩年的工作經歷,讓他對國內的科研機構印象大壞,也認識到在這樣的環境裡,是絕對搞不出成果來的。
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了出國,而已他的實力,他很輕鬆就拿到了MIT的全額獎學金。
然後在MIT他只花了四年時間,就拿下了博士學位。
不過在那之後,他並沒有離開MIT,而是加入了很多課題組,同時在MIT當起了講師。
不過在加入這些課題組的期間,也讓他對米國的科研體系有了非常詳細的瞭解。
為什麼米國能夠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投奔?
為什麼米國能夠始終在科研領域,保持全球第一?
他們靠的,就是那套成熟的體系。
也就是所謂的米國夢!
在米國科研領域,如果你有真材實料,如果你能把握住機會,那你遲早能夠出頭。
當然前提是,你得是個白人……
如果是黃種人,或者是阿三這樣的有色人種,倒也不是不可能出頭,只不過你出頭的機率,只有白人的百分之一而已。
當然除非你足夠出色,你的實力要高出其他同學科的白人很多,想要出頭那也不難。
這一點在米國的生化材料科學的貢獻榜,還有人工智慧的貢獻榜上,看排名前十科學家就可以看得出。
十個裡面,有七八個都是華人,而且都是咱們這裡出去的,而且還都是當年上過天才班的。
而普通的華人科研人員,即便是靠著刻苦勤勞,能加入到米國人的科研專案小組裡面,一般也從事的都是工具人的工作。
做的都是最苦最累,最枯燥,白人科研人員們都不願意做的工作。
而這些人的工作,也就成了米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團隊合作精神。
可真正等到出了成果的時候,卻都歸屬於了那些白人的明星科學家。
至於在基層做最基礎工作的華人科研人員,則就成了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