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6章 挖礦大計

“封侯非我意,唯願海波平。”方唐鏡脫口而出。

“好詩,賢弟,怎的不做完呢?”三人又等了半晌,見方唐鏡並沒有進一步的興致,徐鵬舉便問道。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方唐鏡渭然長嘆道:“待他日,倭患平定,再續此詩!”

三人頓時肅然起敬,均覺得方唐鏡憂國憂民,實在是國士無雙。

他們哪裡知道方唐鏡剛剛吟出一句,隨即住口的原因是因為突然良心發現,決定還是留給以後的戚繼光吧。

“倭患自太祖時便有,賢弟有何良策一勞永逸?”

這個問題在朝野之間早有議論,各種各樣的真知灼見奇談怪論多不勝數,徐鵬舉自己就與人談論過無數次,但此時,他是真的想聽聽方唐鏡有何高論。

“哪裡來的高論,其實答案一直襬在那裡,只不過朝廷不願意去做罷了。”方唐鏡苦笑。

“你是說犁庭掃穴?可那倭國乃是太祖定下的‘不徵之國’,朝廷也是不得已。”徐鵬舉也是苦笑,這話他自己都不怎麼信。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皇帝也不知是怎麼想的,在《皇明祖訓》中宣佈將朝鮮,琉球,安南,倭國,真臘,暹羅,蘇門答刺等十五國列為“不徵之國”。

當然,太祖在祖訓裡這麼告誡子孫的: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犯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正因為有了這“不徵之國”的祖訓,兼之倭國表面也足夠謙卑,常常“遣使歲貢”,因此朝廷上下,多數人還是不願發起對倭國的戰爭的。

當然,在朝廷上下也是認為倭國窮得響叮噹,咱們大明花費天量的軍費打將過去,勞民傷財又有何用?

“祖訓果然是個好東西。”方唐鏡微微一笑道:“兄長可曾聽說過成祖欲徵倭國趣事?”

《皇明祖訓》他就經常用來坑人,當然知道現在的祖宗成命對於大明官員來說,有用的時候就是個寶,無用的時候就是根草,連廁紙都不如。

“成祖皇帝曾經想過徵倭國?賢弟說來聽聽。”三人興致大起。

方唐鏡於是說起在《野獲拾遺》裡看到的一則趣事:

據說成祖時曾有意滅此朝食的,不過有大將聞此事,驚諫道:“倭人貧困如狗,男子僅三指布包襠,女子只一枕頭傳家,取之大虧,賠老本矣!”

成祖大驚,真有舉國如此之窮的?遂打消了徵倭之念頭。

當然,後來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證明了倭國並沒有如此窮困,但那時成祖覺得自己楊威四海,萬國來朝,武功蓋世,也不必再徵了。

三人哈哈大笑,恰好秀娘上來換菜,聽到方唐鏡說起這羞人趣事,滿臉通紅地輕輕啐了一口,又白了方唐鏡一眼,忙布上新鮮時蔬,逃也似的下去。

方唐鏡繼續他的話題道:

“實則這故事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滿朝文武皆以為倭國是判官討飯,窮鬼一個,花大代價打下來,實是得不償失。殊不知倭國境內有一大片銀山,足夠緩解我大明銀荒。”

大明銀子短缺,市面流通的銀子不足交納賦稅,這才有允許交實物抵稅賦的規定。

“倭國真有銀山?”徐鵬舉不是第一次聽到方唐鏡提起此事,但上一次也只以為方唐鏡是說笑,現在舊事重提,便知方唐鏡並非虛言。

“此事千真萬確,這在一些資深海商口中已不是什麼秘密。且礦藏之深之廣,據說足夠倭國五百年開採用之不盡。”方唐鏡給了一個肯定的答覆。

徐鵬舉三人渾身一震,腳下一滑,呯的一聲就摔到了桌子底下。

我……靠啊!

足夠五百年開採的礦藏?!

說是金山銀山都是輕的了吧?

“賢弟,過了啊,玩笑不帶這麼開的!”徐小公爺揉著腚爬了起來,苦笑著埋怨道:“若是倭國之內遍地銀子,哪裡還有倭寇打家劫掠?難道這些傢伙腦子都長到了狗身上麼?”

這句話實在是很有道理的樣子。

方唐鏡解釋道:“這就是倭寇橫行屢剿不絕的原因了,你們可知,現在的倭國,窮得就只剩下銀子了?”

窮得就只剩下銀子?

……這話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方唐鏡嘆道: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