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躍龍門。
又經歷了一輪子夜赴考的喧鬧,方唐鏡坐在了考場之中。
此時已是深秋時分,很多人都已穿上厚厚的禦寒服飾。
比如方唐鏡,身上穿的便是薄羊裘。
看來,很有必要推廣棉衣了,這又是一個時代的空白,當然也是發財的良機。
“咚咚咚”三聲鼓響,卯時一刻,開考的時間到了,考生們抬起頭望向明遠樓。
旭日從明遠樓的身後一躍而起,金輝灑進貢院之中,溫暖了無數考生的心田。
旭日東昇,這是個好兆頭。
端起剛泡好的龍井,方唐鏡呷了一口。
茶味在口中慢慢發酵回味,整個人進入了最清醒的狀態。
接著有云板一響,一拔拔的官差從明遠樓裡出來,拿著印好考題的卷子發了下去。
鄉試這次考題沒有如之前一般臨時出題,而是昨夜就出好了,然後在貢院內趕印出來。
等到開考的時候便發了下來,隨著試題發下來的,還有稿紙和謄寫紙,稿紙到考試結束的時候,也是要收繳回去的。
稿紙是八張兩開的淺米色毛邊紙,而真正譽寫時文的,則是紅線豎道的表紙。
表紙兩面一開,每開十二豎行,每豎行二十四字,不可多亦不可少。
這是鄉試時專用的考試用紙,時文要按格式抄寫在表紙上。
方唐鏡發現,表紙的質量明顯比上次用的要好。
一切都是為了彰顯與上一次失敗的考試截然不同。
卷子一到手,考場就響起了紙頁嘩嘩的翻動聲。
方唐鏡用鎮紙將卷子壓好,便認真看起題來。
紙上寫著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乃是最標準的鄉試“頭七”制式。
第一道題:
予知。
這一題不難不易,出題中正,出自於《中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井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是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假如被驅趕到陷井中,卻又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的道理後,卻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去。”
方唐鏡思索片刻,提筆在稿紙上寫下破題:
“是故聖人失道於東門,累累然如喪家之犬也。”
方唐鏡的這個破題,相當有新意。
新意在那裡?
首先這是一個故事。
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鄭國的時候,與弟子們走散了。
眾弟子自然四處尋找,子貢問到一個人,那人對他說道:
“東門那裡有一個頹廢得好象是喪家犬的傢伙,你快去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子貢找了過去,果然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子貢怎麼找到自己的,子貢也很誠實地把那人的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大笑道:“神似,太神似了。”
其次,方唐鏡透過這個故事引申出了堅持道義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