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利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
方唐鏡的破題是:
“君子之慎有所必為,君子之獨有所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慎獨不是什麼都不做。
不得不說,這個立意在這個時代來看,完全就是讓人猝不及防之勢。
此時方唐鏡集中精力,心無旁物,連正副主考就在附近也絲毫沒有影響到他。
都說專注的男子是最帥的時刻,此時的方唐鏡在兩位主考的眼裡,實在是帥得掉渣。
徐溥已經不記得今天是第幾次感慨了,“此子不凡,吾等亦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李東陽點頭道:“縱然此子是蘇子瞻,兄亦歐陽文忠也,天下人誰不敬仰。”
徐溥大笑道:“還好還好,我可沒有弟子此次會試,必不至於如文忠公一般為難也。”
徐溥之前的話是有出處的。
蘇子瞻便是蘇軾,歐陽文忠便是歐陽修,兩人有過一段佳話。
說話蘇軾赴考,主考官大人正是大文豪歐陽修。
閱劵時,歐陽修見到蘇軾的文章灑脫豪邁,大為驚喜,對老友梅堯臣說:“閱此卷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這便是“出人頭地”的由來。
可歐陽修陰差陽錯之下,歐陽修最終也沒有點這篇文章的主人為狀元。
主要是歐陽修覺得文章的文風跟自己的得意弟子曾鞏很相似,怕點了自己門生為狀元會遭人非議,猶豫再三後還是點了這篇文章為“榜眼”。
結果開卷的時候發現是蘇軾,歐陽修很是後悔。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兩人故去之後,最終追賜的諡號都是“文忠”。
徐溥和李東陽三言兩語之間,已內定了方唐鏡為“會元”。
當然,前提是方唐鏡的卷子能透過同考官“薦卷”,也就是選中。
不過兩人卻完全沒有半點擔心方唐鏡會選不上。
開什麼玩笑,南直隸解元,天下士林之望,怎麼可能通不過?
感覺自己“為國求賢”,得了一棟樑之才的兩人心情愉快地繼續巡視。
目中所見,這一科的舉子似乎精神很飽滿,幾近半數沒有受到他倆出的那道高難度題目所影響,很是滿意,可見這一屆考生的素質確實不低。
如此一來,自己兩人主持的這一屆科考定然能選出一些日後的名臣。
事實是,這一屆科考,成了兩人日後最牛的資歷。
方唐鏡此時正滔滔不絕地順著思路奮筆疾書,靈感來了,擋都擋不住啊。
很快,一篇佳作躍然紙上。
第二天,方唐鏡一路勢如破竹,於傍晚時分就結束了頭場所有試題。
寫完之後,吃了些東西,便早早入睡,一覺直到天亮。
第三天,方唐鏡工工整整地把幾篇文章抄好,檢查了三遍,然後第一個交卷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