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百貨商場的活動連續持續四天,整個南京城就跟過年一般,人人喜氣洋洋。
活動結束後人們休息一天,第二天又將是一波大熱潮,開榜日。
於是,當天夜裡,誰能中榜,解元會花落誰家,又成了人們的熱議話題。
幾乎天天都有新鮮事,整個南直隸都沉浸在一種莫名的振奮之中。
對於百姓而言,這樣的日子,真好!
但有人卻高興不起來。
話說當日拆卷,拆到了倒數第四十五名的時候,眾考官就感覺到了氣氛的不尋常。
倒數第四十五,也就是順數第五。
排在前五的都是水平超高的生員,不是一方才子就是名士。
每一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
可以說,這五人的水平也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
四書是讀書人的必修科目,五經是讀書人的選修科目,每人都必須選一門為本經。
而鄉試榜的前五名,除了四書題要出類拔萃之外,就要從五經考生中各取一人。
慣例便是從《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中,每一經考生裡選出最好的一人作為前五名。
合稱為五經魁首,這就是民間行酒令時的五魁首來由。
五魁首中最出色的那一個,自然就是魁元了,也稱解元,餘者稱作亞魁。
前五名,誰都有解元之才,就看臨場發揮了!
原本從五經魁首裡選出魁元是頗有一番爭執的。
但這一次情況特殊,‘靖倭策’的作者毫無爭議的便是魁元。
所以也就不必爭執了,餘下四人便很容易地排定了座次。
“第五名,王元。”
拆開糊名後,“王元三十二歲蘇州府廩生”字樣赫然在目。
看到這個名字,所有人都有些愕然。
這可是被認為最可能寫出那篇“靖倭策”的生員,畢竟此子有過邊旅的生活經歷。
“竟不是王元,會是誰在邊事上能比他了解更深?”一時之間人人猜測。
“且拭目以待吧,這一屆的生員不簡單,藏龍臥虎,不枉你我這些老朽一場勞心勞力,總算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後人也。”
“大明之幸,吾輩之福也。”
“第四名,曾彥。”
出人意料又並不意外。
“大器晚成,有志者事竟成,這曾彥總算是苦盡甘來,天道酬勤,天道酬勤啊!”
“老朽頗為欣慰啊,此人怕是虛歲也知天命了吧?總算能一以貫之,初心不改,不曾落得個百無一用的下場啊!”
他本想說落得過你我的下場,可現在都已經是鴻儒了,這話便說不出口。
但眾人都知道他的潛臺詞,心情複雜,大家當初若是遇到現在自己一般的考官,還會不會是現在的收場呢?
不過,人生沒有不過。
“可惜了,吾原以為會是此人寫出‘靖倭策’呢,怪也,除了他,還有誰有此能耐?”
“江山代有人才出,這是好事,盛事啊!”
“哈哈,還是揚老豁達,不錯,薪火相傳,國家中興就在他們身上。”
“第三名,吳伯庸。”
“咦……”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