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這就是有老師和沒有老師的區別了。
方唐鏡認真自省,自己之所以自信有七八分把握,都是建立在自己必中這個信心上的。
所謂必中,乃是已經前知了題目,做過了無數遍,自然是信心滿滿。
這樣的信心又反過來影響到了自己的態度,加上已經自認為足夠努力,普通的生員乃至於縣府學裡的老師也自認已無可教,更有些已經甘拜下風,這便又使得自己更加自信。
而且八股文在自己的想法和後世無數人的批判之下,早已定性為一塊除了作為敲門磚之外,無甚麼大用的,形式大於實質內容的文章格式而已。
哪裡想過還有什麼“八股取士之義”。
不會是忽悠自己吧?
不會,想想李秉的生平,二十多歲的解元,進士,文采武功在整個大明都是頂尖一流的大才,這樣的人,看問題必然眼光毒辣無比,一語中的。
而且李秉早年貧苦,又不依外力,乃是自己咬牙熬出來的學問,必然在科舉一道上有自己的不傳之秘,這八股取士之義想必就是他的秘密武器了。
可這“八股取士之義”在外面從未聽人提及過。
方唐鏡如醍醐灌頂,原來老人是存了傾囊相授的心思的,可謂是期盼至高。
要知道,在古代,知識就是了不得的財富,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而在這少數人當中,掌握了科考秘訣的又是少數人裡的少數人,就等於是開了作弊器一般巨牛的存在。
一旦掌握了科考秘訣,輕則是一騎絕塵,輕輕鬆鬆過關斬將,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
重則福及家族,累世富貴,成就一方望族。
古諺有云,富貴不過三代。這個法則還是普遍適用的。
要想打破這個魔咒也不是沒有法子,最好的法子,就是成為科舉世家。
就是說,只要家族之中代有舉人進士便可維持住家族富貴不墜。
許多所謂的書香世家,鐘鳴鼎食的簪纓望族就是這麼來的。
比如福建的於濂浦林氏“三世五尚書”,江西伍氏的“一門八進士”,放眼華夏,這樣的例子不多,卻也絕對不在少數。
方唐鏡明白,這就好比後世,人人都知道九八五的重要,可要怎麼才能考上九八五,就只能各顯神通了,偏偏就有那麼幾所名校,每年考上九八五的人才特別多,原因無它,人家掌握了考試的套路而已。
因此能不能上掌握考試的套路,就成了成功的關鍵。
方唐鏡原本存了拜師的心思,主要是想給自己的背景履歷上添上濃墨重彩一筆,沒想過自己學業方面還存在如此瑕疵,此時經老人點出,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不敢怠慢,連忙離座,拂袖,正冠,恭恭敬敬三個響頭磕到地。
方唐鏡恭恭敬敬三個響頭磕到地之後,誠懇地道:
“小子願拜先生為夫子,請先生授業解惑,不知有幸否?”
方唐鏡這般說,是很鄭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