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打探清楚了,那劉大夏每日早晚到衙署裡點卯,之後便會到檔房中當值,日日滿勤,從未有過休沐請假的記錄。”
這就有些頭痛了。
兵部檔房屬於兵部辦事機構之一。
主官便是劉大夏。
汪芷進宮,那麼取得鄭和下西洋資料的重任就落在了方唐鏡身上。
王千戶又接著稟報道:“《鄭和出使水程》所在處皆已探明,存放在丙庫甲字號存檔處。”
“很好,沒有驚動劉大夏吧?”方唐鏡追問道。
“沒有,咱們的探子買通了謄抄房的書辦老竇,從他那兒得到的訊息。不過據老竇說,劉大夏此人也極為重視這份存檔,這個月經常進出檢視,並且還借出了相當一部份帶回家中。”
果然,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朝廷上次的開海禁之議已經引起了劉大夏的警覺,隨著汪直的回京,他很可能要準備孤擲一注了。
上次朝廷的開海之議雖然仍是議而不決,但是開海派明顯是佔了上風的,加上皇上意動,如果汪直這次從江南迴來,再次提出開海之議,十有八九此事能成。
那麼,唯一能阻止開海的就只有鋌而走險一途了。
“公子,這是劉大夏此人的資料。”王千戶遞來一疊材料。
方唐鏡一頁頁看了一遍,不由嘆了一口氣。
時間緊迫,對付非常之人只能用非常之法了。
對付劉大夏,若是有可能方唐鏡其實很想用一些君子的法子,比如動之以國家大義,比如大家當面辯論這些文縐縐的書生法子。
但方唐鏡知道,這套方法對付別人可行,對付劉大夏,是不行的。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是劉大夏。
如果有可能,方唐鏡並不願意與劉大夏結怨。
劉大夏出身山東東平名門,其十一世祖劉寶曾是如果岳飛嶽爺爺手下統制官,立過赫赫戰功,嶽爺爺遇害後,劉寶棄官而去。其父乃是永樂十八年舉人,官至廣西按察副使。
劉大夏本人從小就有才名,小時候還沒有起大名,小名瑞昌保。
劉大夏這個名字也很有名頭。
瑞晶保六歲那年隨父入京,大學士楊溥一見而奇之,讚道:“此子將來成就還要在我之上啊!”
要知道,楊溥就是後人稱為“三揚”的“南揚”,史稱相業為大明之最的三人之一。
於是,揚溥便給小昌保起名為“大夏”,殷切之意不言而喻。
而劉大夏也並沒有辜負人們對他的期望,天順三年,中解元,天順八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
按規定庶吉士實習期滿後是要留在翰林院的,且翰林院已經擬定了他的職務。
但劉大夏卻主動要求出任實職,由於他通曉兵事,於是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又調升職方司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