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聰明!
此時不僅是李知府,還有李大宗師,夢之隊六書生,以及圍觀的大批書生。
都明白了方唐鏡這樣說的用意。
無非是否認今本《禮記》,推崇自己不知在哪裡看到的《禮記》。
以此來證明自己之前所說的那句“為舜也父者,為舜也母者”師出有名。
這就尷尬了!
當然,尷尬的並不是大家,而是方唐鏡,因為,這注定是徒勞的!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孔子教授給弟子的是六經:《詩》《書》《禮》《東》《易》《春秋》。
這六經便是儒家文化中最高哲學的體現。
但是六經文古義奧,不易通讀,也難以理解,因此後人多做註釋以輔助理解。
後來出現的四書五經,其實就是對孔子六經解釋的典籍。
比如《禮記》,就是後來的賢人大家為《禮》所作註解的合集。
最開始時還不叫《禮記》,叫《儀禮》。
內容也不止後來敲定的四十九篇,據說有三百八十七篇之多。
西漢劉向考校禮經典籍,得林林總總記有兩百一十四篇,是不折不扣的大本頭。
再後來便有學者開始去蕪存菁,有系統地將凌散的篇章整理成冊。
其中最著名的學者有戴德,戴聖叔侄兩人。
分別編纂出了八十五篇的《大戴禮記》和四十九篇的《小戴禮記》。
兩本並行於世。
傳到東漢末年,《小戴禮記》得到了後來配享孔廟的著名大儒鄭玄為之作注。
因而得以作為儒家正統正式列為必修課,正名為《禮記》。
反而是《小戴禮記》成了別名。
當然,到了明朝的時候,《禮記》與其他四書五經一樣,都是經過了朱子熹)重新校對和註釋過的,與《四書集註》一起,成了朝廷明令規定的標準版本。
所以方唐鏡就算找出什麼別的《禮記》版本,比如《大戴禮記》,雖說是珍本,卻並不具備朱子認定的權威性,也是無用的。
所以當方唐鏡問李知府讀的是哪一本《禮記》的時候,李知府才會不屑地將茶水都噴了出來。
不是因為激動,而是因為方唐鏡太讓他失望了!
他一直擔心方唐鏡會拿出什麼強有力的證據反駁自己,一直緊繃著神經。
陡然聽到方唐鏡說出如此弱智的話來,落差簡直不要太大。
一直緊繃著神經突然沒了把門的,於是就噴了!
可見方唐鏡真的已山窮水盡,才會這麼說的吧?
“哦……方賢侄讀的又是哪一本《禮記》?還請不吝賜教!”李知府信心滿滿,語帶嘲諷。
“賜教不敢當,見賢思齊,追隨聖人腳步而已。”方唐鏡面色平靜,似是聽不出嘲諷一般。
居然毫不客氣的將李知府的“反向恭維”一字不漏的笑納了……
所有人的臉皮都抽了抽,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臉,又看向方唐鏡的臉,無限感慨……
你方唐鏡的臉皮得厚到什麼程度,才能如此刀槍不入?
李知府忽然有些羞愧,自己做官幾十年,居然連一個年未弱冠的年輕人臉皮都比不上,是不是太嫩了?
方唐鏡將所有人的表情收到眼底,肚子裡好笑,面上卻是正氣十足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