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卷 心隨境遷好安身 第六十章 到家

張家窯鎮隸屬於三門市陝州縣張抃鄉的一個鎮,繁華談不上,但也不算窮,只能說一般般吧,全鎮面積接近三百平方公里,鎮中心不大,長不過三公里,寬不兩公里,距離縣城9.5公里,市中心25.4公里,均有公路可以開車直達,倒也算方便。聽其名稱也知道,張姓在這個地方佔有主導地位,全鎮四萬多人口,差不多有一半都姓張。張家耀鎮下轄41個村委會,三百多個村民小組,比鄰甘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有豫州地坑院兩大旅遊資源,鎮轄下溝村的“豫西剪紙”曾被全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稱讚為“華夏剪紙第一村”。有了這些資源,這個四萬多人的小鎮倒不至於受窮。

張偉的家在鎮中學的家屬院裡,是張偉母親所在學校分配的老房子,建築面積只有六十多平米,使用面積只有五十七平米,兩室一廳,客廳還算大,但廚房、臥室和衛生間就有點小,五個人住有點緊緊巴巴,父母住一間,徐婭楠和櫻子住到張偉原來的房間,張偉就只能在沙發上將就一下。不過這也沒什麼,張偉曾聽宿舍的李志文說過,在魔都,有些三世同堂六七口子人同住二三十平米的老公房也都住下了,這麼一比,近六十平米住五個人已經算夠寬敞了。

到了張偉家裡,張偉父母便著手開始打掃衛生,這本來應該是小年乾的事兒,但因為去支援張偉所以耽誤了,現在回來,自然要儘快的先把衛生給搞好,人多力量大,一上午時間,屋裡面就收拾的几淨窗明的,所以中午吃了飯之後,李娟看外面天氣很好,覺得人家徐婭楠和櫻子難得來做客,就讓張偉帶著徐婭楠和櫻子在周圍玩玩,比如可以去看看很有當地特色的地坑院什麼的。

張偉從善如流,便帶著二女出了門。

地坑院,在張偉的家鄉叫“地窯”,好聽的點的叫法也有叫“天井窯院”,這種建築其實就是在土質結實的地面上挖出一個大坑,形成四四方方的天井,然後在天井之中挖出窯洞來居住的建築。別看這種建築看上去很原始,但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冬暖夏涼。夏天外面三十多度的高溫,住在其中卻二十多度,到了晚上溫度更低,需要蓋棉被。到了冬天,寒風呼嘯,大雪紛飛,裡面的溫度卻依舊是二十多度,住起來絲毫沒有陰冷和不適,如果非要說出一樁不好之處,就是採光很成問題,背光的窯洞內,白天光線也非常暗,需要開燈。

地坑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在仰韶文化遺址被發現後,其中就有地坑院式的建築。現存歷史最遠的地坑院建築,距今差不多有二百多年,都夠得上文物建築的標準了。這種建築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特別是乾旱少雨的情況和土質狀況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充分體現了人類利用環境特徵打造宜居建築的高超智慧,也造就了“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

張偉小的時候也曾住過這樣的建築,所以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離奇的地方,但地坑院放到徐婭楠和櫻子的眼裡就成了很稀罕的景物,表現的非常驚奇,很有興趣,很想進到院子裡去看看。

看著兩個眼睛冒出小星星的美女,張偉有點犯難,他高中的時候就到縣一高去讀書,此後更是遠赴燕京求學,每年就算回來也是過年和暑假,很少來到村子裡面跟人打交道,這時間一長,十里八村的也沒啥熟人,總不能貿然就帶著兩個女孩兒跑到人家的院子裡去,這太沒禮貌了。

正當張偉跟這兒尋思咋辦的時候,突然遠處傳來一個聲音,“你幾似SEI?在玩兒赱嗦嘞?”

聽見當地的方言,張偉順著聲音看去,只見一個小夥兒騎著一輛電動車停在一旁,很警惕的看著他們三個。

張偉一笑,也用土話說道:“我就似咋這兒嘞人,帶著夥計來耍嘞。”

那小夥兒一聽張偉開口,憨厚一笑,啥也沒說,騎著電動車就走了。

“張偉,你們剛才說的是當地話嗎?什麼意思?”徐婭楠沒聽懂張偉和年輕人的對話。

張偉道:“剛才那哥們問咱們仨是誰,在這兒幹什麼。我回答我就是本地人,帶你們來玩兒的。”

“你們這地方的話好奇怪,我一點都聽不懂。”

“一個地方一種方言,這沒什麼奇怪的,就我們家鄉這一片,村和村之間的口音都有不同,別說你了,有時候我都發懵,比如我們這邊說的是陝縣話,再往西去,靈寶話跟我們這兒話口音就不一樣。”

徐婭楠點了點頭。

二人正說話間,那個騎電動車的小夥又回來了,對張偉問道:“你是不是市裡頭來的?”(方言主要在於發音,用文字很難表達,今後就不用了。)

張偉道:“我就是張家窯鎮上的,我兩個朋友是外地人,沒見過咱這兒的地坑院,帶她們來看看。”

“哦,那你們看吧。”

說罷,小夥兒又要走,張偉急忙道:“你是不是有啥事兒?”

小夥兒道:“我還以為你們是市裡來買雞蛋的。”

“雞蛋?你買的是笨雞蛋嗎?”

“昂。”

“可以啊,我可以買點雞蛋,正好過年回家用,咋賣的?”

“你是咱們鎮上的,我也不跟你多要,六塊錢一斤。”

“行,雞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