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年輕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市面上的產品,沒有不知道碳纖維的。
最貴的體育用品十有仈jiǔ能和碳纖維扯上關係,腳踏車、網球拍、高爾夫球杆、釣魚竿、衝浪板、棒球棒、弓箭、球鞋底、登山杖……但凡是講究高強度,高模量和輕重量的裝備,最好的一定是用碳纖維來做的,多出來的抗腐蝕xìng能算是額外贈送。曾經的王者鋁合金在面對碳纖維的時候,得被甩出八條街都不止,要是誰還用鋁合金材質的產品偽裝高貴,立刻回敬“弱爆了”是最恰當不過的。唯一制約碳纖維發展的,只是高價格和低產能了。
這一點在1993年就表現的更加明顯了。東麗公司出品的T300碳纖維,此時要賣3萬rì元每公斤,其昂貴的程度別說是中國人用了,rì本人都用不起。此時,世界上碳纖維的生產大國是rì本,年產不到8000噸,而消費大國是美國。
即便是狗大戶一樣的美國人,也做不到隨意使用碳纖維。除了消費量不到2%的軍事領域之外,美國的航天計劃和波音公司的飛機,是碳纖維的主要銷售目標。..
儘管生產總值不高,但碳纖維的前途光明是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的。
如果說單晶矽是20世紀末期最重要的材料,那碳纖維就是傳統行業最重要的材料。汽車工業,電力行業,建築行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隨便翻開現代行業手冊,少有幾個行業是碳纖維不能改變的。
要是拍一部科幻片。將碳纖維當作城市的主要材料絕對不會出錯。未來的驢大戶要是有足夠多的前,用碳纖維造一座幾千米高的樓,理論上是毫無問題。同樣往下挖個幾千米,多半也要用碳纖維做支撐。
70年代的科學界對碳纖維的未來就很清晰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工業界對碳纖維的未來才有了統一的認識。這是因為90年代初,碳纖維才終於大量工業化了。
然而,除了科學界和相關的工業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對碳纖維的瞭解就很少了。傳說中的碳纖維高爾夫球杆,此時要賣到數百萬rì元,等於是一個rì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幾個普通人買的起。
楊明在遞交檔案給蘇城之前。雖然將之看了一遍。但在沒有專業背景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知道碳纖維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蘇城又怎麼可能不知道,碳纖維的龐大價值。最早做這東西的東麗公司,rì後的僱員人數達到3萬餘,比現在的大華實業還多。
以小rì本的企業制度,沒有穩定而龐大的利潤,又怎麼敢招募如此多的員工。
假如真的能夠掌握碳纖維的製造技術,不光是開啟了一個大金礦。而且等同於一張護身符啊。
不管出於何種念頭,蘇城都放下了哈薩克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華總部。
大華實驗室仍然設在大華總部內。
它是唯一一個還在與集團總部共用駐地的下屬分公司。這一方面是因為實驗室搬遷不易,另外也是因為大華實驗室的重要xìng。
經過6年多的積累,以及蘇城接近瘋狂的挖角和招聘,現在的大華實驗室有3000多名研究員。即使還不能和國際上的石油大鱷們相媲美,在國內的dú lì單位中,也屬於蠍子拉翔,獨一份了。每年的專利數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來還多10倍都不止。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的正常的研究院,專利數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國,充足的研究經費和優渥的員工待遇,還是引來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絕大的吸引力。
可以說,蘇城不光是借用了後世所瞭解的經驗和理念在做大華實驗室,他還將自己的夢想投注其中。
當年,他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又何嘗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軟或og一樣的工作。但在那個年代裡,普通大學畢業的他,最多也只是夢想一下罷了。
以中國的研究條件,又有幾個年輕人能安心舒適的做研究。
在有了資本以後,蘇城始終做的一件事,就是對大華實驗室的改造。
採購委員會、評定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等機構,是從制度上改變中國的研究機制,至少在大華內部,將學術**的因子扼殺……
大華實驗室的實驗經費和員工待遇則是從個人的角度,解決研究員的後顧之憂。儘管在名義薪酬上,大華實業不敢說與歐美國家的研究員相同,但中國的生活成本多低。
為了用更少的錢創造更高的生活質量,大華實驗內部甚至建立了一個dú lì的分公司,在dú lì核算的同時,解決大華研究員從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後顧之憂。而該公司,更是大華實業管理最嚴格的分公司,雖然未曾明說,但招聘和培養的,就是僕人和管家。
優美的辦公環境,公平的考核制度,不錯的待遇和極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關公司,就是大華實業吸引海內外研究員的絕招,在微軟剛剛崛起的年代裡,矽谷的奢侈辦公尚未形成風cháo,大華實業說是領先世界也不為過。
而且,在公務員年薪2000餘元的年代裡,平均月薪超過5000元,高薪過萬且有紅利的工作,對窮的叮噹響的中國研究員的誘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說,2000年的中國研究員解決了碳纖維的初級問題,那1993年的大華研究員解決了碳纖維初級問題,蘇城並不覺得驚訝。
儘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賓士車一路風馳電掣,直駛入了大華實驗室樓下。
黎渙祥笑容滿面的等在下面。
這個曾經能夠一天畫20張圖紙的技術員。經過大華文化的洗禮以後,也開始變的面帶豬相,嘴頭嘹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