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有事,弟子願服其勞?”方唐鏡問道。
既然遇到了,做弟子的就沒有理由視而不見。
“這……”李東陽想了想才說道:
“也好,為師便說說這事,汝等一起參詳參詳……”
事情其實很簡單,前些時日一直大風雪,不但城內壓垮了許多房屋,外面也來了許多逃難的流民,這是每年都有的事,朝廷也指定了戶部在城外賑災。
與此同時,城裡有善心的人家紛紛在城外搭起了粥棚救濟災民。
李東陽李東陽等一些家裡小有資產的也在其中。
但有一個一直很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分配不均常引起爭執,有時甚至會引起打架鬥毆,引發流血事件,這就與大家賑災濟民的初衷不符,但各家都嘗試了許多方法,這個問題都得不到完美的解決,這不,又吵起來了,還打傷了兩人。
這算什麼問題,也太簡單了吧?
六人一怔,就這?只要咱們隨便誰出馬,沒有搞不定的。
李東陽也曾為這個問題頭痛,此時試過兩種方法,已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不過他看六人躍躍欲試的表情,不由微微一笑道:
“這樣吧,把外面的學生也叫進來,大家一起集思廣義,也省得耽擱大家時間。”
這就體現了李東陽面面俱到之處,若只是和六人寒暄,時間太久會寒了外面士子之心。
很快,老管家又將外面兩批十四五名士子領了進來,林端木三人也在其中。
小院頓時濟濟一堂。
李東陽和那些學生見禮之後,又將先前的問題說了一遍,然後道:
“事雖小,卻也關乎民生,當謀而後定,為師認為不如大家各人想一個法子,大家一起評評如何?”
這是要現場教學的節奏啊!
大家都興奮了起來,李師身份清要,在京師中極得人望,即便不說他未來是註定要入閣的人物,就算是現在,若得到李師在士林中提攜兩句,聲望升得不要太快。
更何況,此時就算不能得了頭彩,混個臉熟也是好的。
林端木三人對視一眼,很好,事雖小,也能展現自己的急智,三人年紀比方唐鏡長上一截,見識自然高上許多,此時正可掃一掃會元郎的臉。
說做就做,徐老師還給每人發了一張紙,點上一柱香,限時答題。
此事無甚難度,眾人自然是一揮而就,雖然有些人想長篇大論,不過又不是比文采,字數再多亦是無用,眾人都是簡明扼要,不一會就紛紛交卷。
李東陽將眾人的卷子收上來,邊看邊微笑,然後將類同的答案都歸納到一疊,不一會,便將眾人的卷子分成了五疊排列在案上,也就是說,有五個大體一致的方法。
不過大家都看得清楚,最後有一張卷子是單獨擺成一份的。
這是哪位仁兄如此特立獨行,與眾不同?
眾人心下暗笑,做事可不同於寫文章,不講究什麼出類拔萃,大家都認可的才是好辦法。
李東陽緩緩道:“吾觀眾人所言,有五種意見,咱們就逐一辯之,看何法施行之時最能服眾。”
“其一,認為分粥應該設專人負責。阿福,你說說此法可行否?”
阿福就是老管家,由他負責粥棚事宜,當然是最有發言權的。
老管家搖頭道:“大人,不行的,一開始老朽也是這樣想的,指定了饑民中的人分粥,結果你們猜怎麼著,這廝總是分給自己最多最乾的份,爭執便是因此而起。”
有人道:“此人私心太重,換人吧。”
老管家又搖頭道:“沒用的,換人開始時還好,過不了一兩頓就又會想出種種法子私下截留給自己最多,換了幾次都是這樣。”
有人便道:“人皆有私慾,故而便導致自己飽了,其他人餓肚子,此法不通。”
於是下面舉子裡便有人面色赫然,想必便是寫了這個法子的人。
李東陽道:“此集思廣益之好處也,理不辯不明嘛,咱們一一細辯,便可去蕪存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