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章 辯經大會

自那天虛竹走後,王道一的日子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白天休息睡覺,夜裡練功讀經書。日子雖還是這麼過的,心境卻和以往有著天翻地覆的差距。

她不再著急,不再焦躁,她仍是每兩天都去悄悄看一看西毒還在不在,但卻不再巴不得他離開了。

她夜夜潛心研習《九陰真經》,推敲其中每一個以前不明白的細節,她基礎本就紮實,又曾得一燈大師譯經傳授,再悉心學習之下,於經中要旨便有更深的明悟。

她還是會在每日醒來時看到虛竹給她寫的新的批註,還是會在慣於取書處經常見到虛竹給她挑的佛經。

他們不曾再見過面,卻始終保持著這麼一種引領與被引領的關系。

說來也奇怪,每當她功夫練到瓶頸處時,虛竹便會給她“推薦”新的經書,她發現,一旦她將虛竹給的經書體悟學習一段時間,她武功上的瓶頸便能水到渠成的突破了。

例如某次她修習內功時不小心走入岔道,險些走火入魔,第二日便在慣於取書處見到虛竹新放的一部《法華經》,她學習十幾日,之後行功時便再也沒走過岔路。又例如還有一次,她在練習一門叫做“飛絮功”的經脈功夫時總是拿捏不好力度,不是太過,便是不及,虛竹便給她放了一本《雜阿含經》,她從善如流的參悟一段時間後,窺得一些禪宗真諦,腦中變得空空明明,再練“飛絮功”,一練變成。

王道一時常默默感嘆,都說禪宗啟人智識,所言非虛啊!

少林寺不僅是佛門,畢竟還是武學勝地,世人傳言“天下武學出少林”,這話說的有些誇張,但少林寺藏經閣中所藏武功的確甚多,“少林七十二絕技”皆藏於斯,不過對於這些叫天下人豔羨的功夫,王道一卻是看都不看一眼,只認真修習《九陰真經》。除去“功夫在精不再多”這個道理外,王道一她身為全真教弟子,不經允許,偷學人家別派功夫,更是有損武德的行為,她斷然不會做。

她急火既消,堅毅愈增,反複練習下,功夫又深了一層。

對於黃蓉,她不是不想念的,只是她學會了將這種想念深深的埋在心底,讓這種想念沉澱得更為厚重深刻,變成了一種更具溫情的期盼。

她期盼著,她堅信著,事情總有春暖花開的那一天的。

如此,忽忽三月已過,嵩山從春季邁入盛夏。

三個月,歐陽鋒不動,王道一也不動,他們比的就是耐性,看誰先急。

正在王道一和歐陽鋒都在互相推想對方還能沉得住氣到何時的時候,一件突發事件打破了現下二人的僵持狀態。

此事還得從王道一身上來說。

某天夜裡,王道一仍舊像往日一般在藏經閣的三層點上一盞青燈在燈下讀經書,昏黃的佛燈照在她身上,勾出一層金色的輪廓,沉靜的側臉映在燭光裡,給人一種溫和敦厚的感覺。

一切看起來與往日沒有什麼不同。

可是,時辰剛過了三更,寺院裡便騷動起來,僧侶們開始陸陸續續起床。王道一有些奇怪,怎麼今日他們比平常早起了整整一個時辰?

她吹滅燭火,運起輕功悄悄躍上閣頂,想一看究竟。

只見少林寺的沙彌比丘們早早起來開始打掃院落,又將大雄寶殿前面一處空地騰出來。僧人們聚集在空地處,扛來幾十條木板,力壯的比丘們就開始掄起榔頭叮叮當當的組裝這些木材。

少林寺僧人都是武僧,個個孔武有力,僅僅一個時辰後便搭建組裝好了一個三尺高的平臺,平臺面積廣闊,王道一看著有點像戲臺,但也知道他們搭的這臺子肯定不是戲臺。

她耳力不錯,隱在藏經閣屋頂暗處,聽著大雄寶殿前僧人們的交流對談,終於明白過來今日這排場的目的:原來今日是少林寺一年一度的辯經大會啊!

少林寺即使佛門寺院,也是武學聖地,與全真教一樣,講求“以武修道,以禪輔武”。

“辯經”是僧侶們提高自身修為的一種有效途徑,僧侶們透過互相問答辯論的方式,運用佛理知識維護自己的論點,同時攻擊對方弱點,在辯論中考察和鍛煉思維的縝密程度和對禪理的理解深度。是以少林寺每年都要開一次“辯經大會”,以鼓勵弟子們努力研習佛理。

王道一看著僧人們在下面忙忙碌碌,好奇心起,想要好生觀瞻一番,聽少林寺高僧講講佛法。

約莫五更天時分,紅日初升,朝霞燦爛,大雄寶殿前僧侶密密麻麻的依次站好,由少林寺方丈法明坐鎮,辯經大會正式開始。

兩名小弟子爭先恐後的躍上辯臺,分別於左右兩端站定,想要一展己才。

只見其中一名僧人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向下拉回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算是首辯方行禮。

這個姿勢是辯經開始前辯者要向對方做的禮儀性動作,王道一之前曾在典籍上見過這方面的記載,是以認得出。

別看這姿勢簡單,實則門道深著呢。右手向後高高揚起,說明文殊智慧菩薩就在身後,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代表希望透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解救出來,二手相擊,又表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的産物,清脆的掌聲又代表世事無常,一切事物都是稍縱即逝的,清脆的掌聲擊醒眾生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驅走惡念,降伏心中的貪、嗔、痴、疑、慢。

首辯方既已行過禮了,應辯方自然也要回禮。雙方都行過禮,辯論便正式開始了。

“凡是無常,都是知覺。”

“凡是無常,都是知覺嗎?”

“是!”

“凡是無常,並非知覺,因聲乃無常而非知覺故。”

“前因不成!”

“聲,應是無常,因是所作性故。”

“因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