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也很為難,本來不想跟劉備聊這麼狠的話題的,這不符合一貫的低調,自隨劉備起兵,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做的太過,空有滿腹的良言,不敢亂講。也只是每次在戰陣上,稍作諫言,盡力給自己弄個雖然讀書少,但是肯動腦子,肯學習得標籤,免得眾人生疑。你個殺豬的小夥計,咋就這麼能呢?但是戰爭不一樣,日常的營內事物分派,巡營探哨,查情糾錯只要肯學,老兵都能做,臨陣有奇計,也不為過,況且屢次獻計無非是伏兵,疑兵,虛張聲勢,亂敵軍心的招數,不足為奇。
但是,今天和劉備談的這個,就真的是過了。作為現代人,各種思想的衝擊,能跳出歷史的侷限性,說出這樣的話,非常正常,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不是沒人看得出來,人家下得了這盤棋,難道人家不知道怎麼下嗎?
無非是下棋的人明白,棋盤上的棋子不明白罷了,靈帝、張讓、朝中三公、世家族長,全都知道是咋回事,世家大族使的是陽謀,就是要逼著靈帝出昏招,丟了皇室的臉面,損了漢朝的氣運,靈帝搞不過世家,賣官行為說實在,就是在和世家賭氣!
包括黃巾之亂,要說開始的時候背後沒有世家支援才怪,只是後來玩脫了,張角也控制不了事態的發展了,世家自己也遭了兵禍,所作所為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動搖國本,讓天下人對劉家失望,讓皇帝當背鍋俠,失了民心才好行那改朝換代的事!
不然日後孫堅得了玉璽心中敢有非分之想?袁術身為四世三公袁家繼承人,得了玉璽就敢稱帝?天天想著得了玉璽就是天命所歸。事實就是如曹孟德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就是看透了這群人的嘴臉,老子不想稱帝,你們也別想,但只要老子活著,你們特麼的都給我夾著尾巴,等老子死了,你們愛咋弄咋弄!
所以曹操一死,世家門閥就慫恿著曹丕代漢,代漢是容易,可是帶來的問題就大了,自曹丕開個頭,司馬家有樣學樣,紛紛鬧鬧的一直到陳橋兵變,前後七百年!才剎住這股歪風邪氣,結果就是世家門閥把自己玩死了,再也沒有能左右一個國家政權的世家了,取而代之的是科舉制度下出現的文官集團。這算是真正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真的是沒法控制,未來會演變成什麼樣子,開盒子的人是絕對推演不出來的。
劉備作為日後能建國稱帝的角色,未來自然是懂這個道理,但是現在不行啊,現在的劉備剛剛出山,還是個熱血青年,滿腦子裡是建功立業,重振家聲。什麼叫重振?劉備家祖上是中山靖王,所以啊,最高目標當然是封王了,高祖有制,外姓不得封王,嗯,早期外姓王都沒得好死。可劉備姓劉啊,那就可以封了,怎麼封?那當然是要有相應的功績的,要麼是出去打出來的戰功,要麼是治理天下的偉績。出去打?可以啊,鮮卑人現在就跳的很,雖然檀石槐剛掛,但是依然很跳,少年,考慮下去把鮮卑王庭彈汗山給平了,豎個碑,碑文上就寫某某某來此一遊?別說不行,那是你不行,人冠軍侯霍去病人當年就在匈奴王庭狼居胥山開過趴體,保證回來靈帝賞你個侯爺!
曹操現在也一樣,滿腦子裡是去替漢家除殘去穢,目標不大,把官做到徵西將軍就成了,徵西將軍是什麼官職?就是字面意思!四徵將軍都是出門打出來的,不比四鎮將軍,守好就行。你要是在大漢西邊疆界外,揍過西域不聽話的小國,或者跳反的外族,而且揍的漂亮,這個官職一般都會賞給你,就算是活著沒領到,死了基本也能追封一個,你兒子就能在你墓碑上寫“故漢徵西將軍某某某”了。
所以張虎的話是真的嚇到了劉備,還是在棋子角色上,沒到棋手的層面,當然沒看明白朝廷裡的那些齷蹉。
張虎也是想了很久,原因很簡單,按照劇情,未來劉備要蹉跎好幾年,先是在安喜縣當公安局長,後來張飛打了下來借檢查工作索賄的領導,無奈之下跑路了。看著是解氣,可是好不容易拼出來的前程沒了,逃亡多年,一直到認識了另一個叔父劉虞,不得不說這個叔父比那個劉焉叔父地道多了,跟著一起平了張舉、張純,才又重新走上仕途,更靠同學關係被師兄公孫瓚舉薦到平原當縣長,這才算折騰完,終於開始有地盤發展了,這中間可是耽誤了好幾年啊!
這段時間人家曹孟德和袁本初蹲在朝廷裡使勁的刷聲望呢,孫文臺都混上侯爺當上了長沙市長,走上了人生巔峰,差距太大了,血虧啊!所以張虎試探劉備,才咬著牙跟劉備聊了半天朝廷的形式,冒的風險不可謂不大。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問問咱們投靠閹黨,先混個一官半職如何?為了早點有個安身立命的地盤,麵皮什麼的顧不上了,名聲這玩意不行先放放吧。要是張虎自己想單混,不要麵皮也就不要了,求閹黨抱抱吧,可是人劉備不樂意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麼幹不符合劉備的人生哲學,所以張虎前面繞著圈的跟劉備解釋了半天,太監不是壞人,壞人是世家大族,劉備多通透的人,心裡已經聽明白了,可是不敢幹,為啥?一旦被劃到閹黨一列,以後想洗白,估計夠嗆,因小失大,這麼幹不合算!劉備潦倒半生,還能崛起,靠的就是有一個好口碑,這是劉備的根本,不能動搖的!
張虎一聽心裡也就清楚了,所以熄了開口說投靠閹黨的話,更不會把事情挑明,能提前給劉備灌輸點夾帶私貨,讓劉老闆早點起爭霸天下的雄心就成了,後面的事情還是順其自然算了,歷史的發展是必然性的,沒那麼多偶然性,性格決定了歷史人物的行為,強行改是改不掉的。
“聖上亦有苦衷,為臣子自當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且看朝廷如何安置我等,在做計議!”
“末將告辭!”
出了大帳,張虎迴轉自己營帳,思索剛才和劉備的談話,知道劉備是不會放棄名聲投靠閹黨的,朝廷諸公又瞧不上劉備,說不得只能先去安喜縣權且安身了。
自省來此近一年,歷經剿滅黃巾大小几十場仗,然而自己這具身體並無霸王之資,存孝之勇,再怎麼練也是舉不起來鼎的,萬人敵系列的技能樹註定點下去沒結果,唯有多讀書,向腦力勞動者方向發展才有前途。苦於自己前世對於詩書子集讀的並不多,聖人的微言大義更是不懂,現在去拜個名師學這個,估計成就亦有限,不提也罷。倒是歷次大戰,對於行軍佈陣,調兵遣將頗有天賦,往智將上點技能應該會有更大的前途,到時候被別人尊稱一聲“張大都督”也是威風。來日還需尋些兵書戰策前來觀看才好,只可惜前世沒有多讀這方面的書,只記得些零零碎碎的章句,這時代兵書戰策可是世代軍戶們的傳家寶啊,很不容易搞到的。
不久朝廷傳下旨意,果然劉備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劉備升帳議事,開口道:“黃巾既平,天下已定,吾等屢建功勳,朝廷因功授我為安喜縣尉一職,安喜小城,地狹民寡,不足以養軍,且諸將征戰日久,歸鄉甚切,吾意將歷戰所獲,按功酬於眾將,各軍返鄉,榮歸故里。”
“謝主公!謹遵主公將令!”眾將齊聲道。
本來就不是朝廷的正規軍,因為鬧賊匪才被迫從的軍,戰爭結束了,能活著領到賞賜回家,正是絕大多數人的心願,不是活不下去,誰願意幹把腦袋別褲腰帶上的活?家裡婆娘娃娃還盼著早點回去呢,一聽可以回家了,都是非常高興的。
劉備只留了二十名親衛士卒,關、張是結義兄弟,自然是不離不棄的。一起從涿郡出來的同鄉,活著的還剩二百多人,念起陣亡的弟兄,都不勝傷感。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為國征戰,死的其所,只是可惜了家中父母妻兒無人照料。張虎雙親俱亡,尚未娶妻,家中亦無產業,一時不知去哪安身。倒是有兩條路,繼續跟在劉備身邊刷好感,一起過這顛沛流離的幾年,熬到平原,中間沒有什麼好的發揮地方,很難有多大改變,這幾年就是在逃亡過程中,完全是虛度人生;另一條路,拜個名師學個安身立命的本身,日後再隨劉備,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喜歡苟在漢末請大家收藏:()苟在漢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