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四章大丞相

楊堅暗自慶幸尉遲迥不在京中,若尉遲迥在,對付起來就難了,尉遲運和尉遲順兩人還是差了一點。

千金公主與突厥人的婚事定在五月份,趙王雖然可以暫時留下來,但千金公主一出嫁,趙王就必須離京,沒有尉遲家與自己抗衡,楊堅相信,區區一個趙王在京中不可能短期內掀起風浪。

只是天元皇帝的身體垮得比預料中要快得多,剛剛進入五月,還沒來得及將千金公主送出長安,天元皇帝已經病倒了,病中的天元皇帝象一個孩子似的哭泣,後悔自己沒有聽楊麗華的話,保重自己的身體。

天元皇帝的病發展的太快了,從第一天病倒,第二天就完全處於彌留狀態,鄭譯和劉昉兩人及時封住了天元皇帝病勢嚴重的訊息,對外只稱小病,皇帝暫時需要靜養,除了大前凝和幾位內史中大夫,誰也不見。

第二天,鄭譯和劉昉兩人就聯袂找到楊堅,一起進入宮中,商量皇帝去後的主政人選,楊堅卻沒有當仁不讓,反而是猶豫萬分,天元皇帝病的太早了,許多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楊堅本以為至少有數月時間,沒想到只給了他二十餘天。

如今尉遲家雖然在京中的勢力已空,趙王也被楊堅派人日夜監控,禁軍將領大部分也會傾向於他,只是長安京城之外的根基楊堅卻沒有來得及紮實,楊堅一直韜光養晦,京師之外並沒有培自多少勢力,短短二十餘天佈置,哪裡來得及。

如今尉遲迥盤據原來北齊大半土地,李穆與韋孝寬zhan有剩下的小半,司馬消難據有原來梁朝江北九州,畢王宇文賢控制關中,王謙統制西蜀,五個皇叔皆封邑萬戶,楊堅只有長子控制了與突厥前線的十餘城,貿然出頭,有如蛋中未成形的小雞,急欲破殼而出,十有八九是凶多吉少?

楊堅不願主政,大出乎鄭譯和劉昉兩人意料之外,如果是換了另外一個人,無論是五位皇叔還是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人,二人立時會成為過街老鼠,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兩年中,他們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

鄭譯想起妻子蕭氏的話,哪怕我只當二個月皇后死了也是值得,他一咬牙道:“隨公若主政,我等當極力贊同,倘若隨公觀望不前,譯雖不才,也只好勉為其難。”

鄭譯這話確是說的勉強,他知道自己無才無德,沒有天元皇帝的庇護,群雄必定四面討伐,恐怕兩個月也挨不下去,可是讓其他人主政,也是立馬就死,他何不過把癮再死。

鄭譯的話逼得楊堅沒有退路,當真如此,尉遲迥、李穆、司馬消難以及趙王等藩王一擁而上,楊堅在長安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劉昉見楊堅還在遲疑,跌腳道:“隨公,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你若不挺身而出,一旦群雄割據,這天下就得四分五裂,再想收拾就難了。”

兩人不停的催促楊堅下決斷,楊堅嘆了一口氣,罷了,取天下向來沒有十拿九穩之事,本來就是一分希望九分賭:“兩位如此厚愛,堅如再畏縮不前,便對不起大家了;但今為多事之秋,往後還望兩位鼎力支援。”

“那是當然。”

“自該如此。”

鄭譯,劉昉兩人都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三人剛剛決斷遠畢,一名太監匆匆趕來:“三位大人,皇上要立遺詔了。”

三人急忙趕到天元皇帝身邊,此時天元皇帝御榻前,只有一個御正中大夫顏之儀,顏之儀掌管著天子印璽,鄭譯,劉昉兩人無法攔阻顏之儀入宮。

天元皇帝已經奄奄一息,還能勉強發出聲音,為了能讓皇帝將遺言順利說出,顏之儀命宮人給皇帝端來參茶,但參茶一喝,皇帝非但沒有了聲音,連搖頭的力氣也沒有了。

鄭譯大聲的道:“天尊,皇上只有八歲,需一大臣輔政,如今天尊無法言語,臣只好將人名念出,若天尊屬意誰,唸到時還請點頭。”

鄭譯念出一串長長的人名:尉遲迥、李穆、司馬消難、趙王招……最後才唸到普六茹堅。

皇帝此時根本毫無反應,只是鄭譯一念出普六茹堅,劉昉馬上道:“皇上笑了,那是屬意隨國公。”

鄭譯停止不念:“我也看到了,剛才皇上對其他人不笑,單對隨國公微笑,那就是屬意隨國公,託孤於外公,再穩妥不過。”

楊堅在旁邊一直不言不語,顏之儀看了看楊堅一眼,忍不住大聲說出來:“我沒有看到。”

鄭譯和劉昉兩人對顏之儀的話視而不見:“事不宜遲,趕緊按先帝的意思起草遺詔!”

劉昉連忙點頭:“是。”

馬上展開聖旨,將遺詔一揮而就。楊堅任大丞相,總領知中外兵馬事,京師諸衛並受指揮。

寫完,顏之儀卻不肯用璽,大聲道:“天元皇帝昇天,幼主嗣位,當以宗室輔之,今趙王招最為年長,又正好在京中,論親疏和德行,理應肩付重任,爾等受先皇重恩,當盡忠報國,何以將神器援予外人,儀決不誣罔皇上。”

若是讓趙王招輔政,鄭譯,劉昉兩人恐怕馬上就要死於非命,見顏之儀死腦筋,也不顧是多年朋友,鄭劉兩人將顏之儀死死按住,從他身上搶得璽印,蓋在遺詔之上,將遺詔交給了楊堅。

楊堅望著遺詔上鮮紅的大印,怔怔失神,踏出這一步再無退路,他彷彿看到了遺詔上全是鮮血,那是敵人的,還是他自己的,現在一切都還難說。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