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都督施大瑄在天津衛簡單視察了北洋艦隊之後,便馬不停蹄的南下福州城,準備視察東洋艦隊的情況。
如今海軍部在沿海各處一共修建了三處大型造船基地,一處是在靈山衛,主要供應北洋艦隊,一處是在福州,主要是供應東洋艦隊,一處是在泉州,主要供應南洋艦隊。
所以這次前往福州城,施大瑄除了視察東洋艦隊的情況外,還要就近視察福州、泉州兩處造船基地。
在離開天津衛的時候,鄭芝龍已經派人將海軍部下一階段的戰艦訂單送來,施大瑄正好一併前往福州造船廠、泉州造船廠的時候,給這兩處直接下達訂單。
十一月十一日,此時的這個“雙十一”非常的寒冷,施大瑄也是在這一天抵達了福州城。
施大瑄進城之後先是前往城內的都督府,拜見了東南都督府都督鄭成功,雖然施大瑄是海軍都督,在官職上與鄭成功平級,但是原先少主之情誼在裡面,自然少不了一番拜見的。
然後施大瑄便沒有在城內逗留,而是立即前往了城外的海軍基地。
按照朝廷的兵制,鄭成功雖然是大明東南都督府都督,但是隻能節制轄區內的陸軍各部兵馬,海軍與陸軍是兩條平行的管轄機制,所以駐紮在福州城外的東洋艦隊是不歸鄭成功管的,鄭成功也無權干預,所以鄭成功也沒有參與到視察東洋艦隊的事務中,甚至都沒陪同前往城外海軍基地。
此時在福州城外東面,已經建成了一個大型的“海軍基地”,不但有大量的棧橋供戰艦停靠,還修建了城牆,裡面也有專門用來為東洋艦隊官兵服務的各種設施。
如今的海軍基地中,不但有各式的店鋪,有修繕海軍戰艦的工匠,還有各種作坊,甚至可以就近鑄造火炮和火銃。這處基地不但是一座巨大的海軍兵營,更是一處產量可觀的軍工廠,可以讓東洋艦隊就近獲得足夠的兵備補給。
當施大瑄趕到這裡的時候,東洋艦隊總兵官楊耿帶著一眾艦隊將領已經提前收到命令,正在基地大門外迎接。
眾人見面之後少不了一陣寒暄,隨後楊耿等人便簇擁著施大瑄進入海軍基地,施大瑄直接便詢問起新式戰艦的建造之事。
此時關於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的戰艦樣式,大明海軍各部將領已經非常熟悉,甚至此時在海軍基地內,就有幾個投靠過來的葡萄牙工匠。
此時的西方戰艦大多建有船樓,船樓是聳立於船首(艏樓或船尾(艉樓的上層建築,這些建築和真正的城樓一樣,船樓在海戰中能用作攻擊或防禦的制高點。這一點與華夏的樓船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在西方戰艦上,還分有數層炮甲板,儘可能多的搭載火炮,以增加戰艦的火力輸出。
同時西方戰艦的主帆搭在水平的帆桁上,帆桁也可以上下升降,也可以由轉帆索控制繞桅杆轉動,轉帆索以帆桁末端的百折環與帆桁連線。
如今的大明三大艦隊已經基本上對戰艦完成了革新,使用的戰艦全都是這幾年建造的新式戰艦了,不但全部換上了軟風帆,還在戰艦上加上了第二枝桅杆,並且裝上一面三角帆,稱為後桅帆。
這種新設的帆裝有助於操船,並且使船在逆風中搶風航行時多多少少容易了些,這就彌補了大明水手操控軟風帆能力欠缺的缺點。
施大瑄也曾在皇明軍事學院進修過,按照軍事學院教授的知識來看,如今西方的海軍戰術已經逐步從接舷戰和登船戰發展到長距離的炮戰,此時西方的戰艦已經開始嘗試排成一條線性戰線,集中火炮發揮威力,以便重創對手。
這就要求海軍的戰艦需要更結實的船體和威力更大的炮火,更穩定的載臺。這也是西方人的戰艦越造越大,搭載的火炮數量比大明海軍戰艦多的原因。
所以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施大瑄也一直在推行新式海戰戰術,特別是海軍各部戰艦的“戰列線”操控,更是成了海軍各部將士必修的重要科目。
“都督,如今按照海軍部下發的《戰艦等級劃分條例》,東洋艦隊有戰列艦三艘、主力炮艦十艘、普通炮艦二十艘、爆破戰艦二十艘。”
《戰艦等級劃分條例》是一年多以前海軍部下發的,主要是對大明海軍所有戰艦進行了劃分。
戰列艦必須有四十門火炮以上,三層火炮甲板,這一級的戰艦以華夏曆代的帝王為艦名。
炮艦分為主力炮艦和普通炮艦兩類,主力炮艦必須有二十門以上火炮,兩層火炮甲板。而普通炮艦為十門火炮、單層火炮甲板。
其中主力炮艦以大明各府命名,普通炮艦以大明各州命名。
至於爆破戰艦,則是一種自殺戰艦,是從原先最小號舢板的基礎上改良的,突出高速度,在戰艦上搭載大量的震天雷和火罐等武器,在海戰中用來突入敵艦隊近處引爆。
爆破戰艦以大明各地縣城命名。
眾人抵達東洋艦隊基地後,先是巡視了停靠在港口的戰艦,特別是那三艘戰列艦,更是施大瑄視察的重點。
眾人登上了東洋艦隊的旗艦“唐高宗”號,然後對總兵官楊耿強調了“戰列線”戰法的重要性,現在即便是西方海軍也還沒有發展處成熟的戰列線戰法,施大瑄也準備讓大明的海軍走在那些白皮狒狒的前面去!
如今大明的戰艦為了能帶很多火炮,以至於新式戰艦吃水很~深,這樣的戰艦在較高的海浪中仍然能提供較好的火力載臺。
施大瑄在巡視了一番之後,對東洋艦隊的情況非常滿意,隨後施大瑄又去了福州城外的造船廠,這裡有四個船塢,此時都有戰艦在建造之中,其中戰列艦兩艘、主力炮艦兩艘,這四艘戰艦已經基本上快要完工了,只剩下一些船帆、纜繩,以及一些零碎裝備正在安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