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主之將,如何讓人相信?不止是他,整座東都我都不信,此城不祥,誰佔據這裡,誰會倒黴。”
“寧王……不想占城嗎?”郭時風大為意外。
“我只想奪城,不想占城,郭先生不要誤解,這一趟,你立首功,但是東都終非久留之地。四方群雄,無論誰能騰出手來,都會過來攻城。梁王至少在這件事上是聰明的,寧願冒險跑去冀州,也不肯留下。”
“是是,寧王高見。”郭時風不知該說些什麼。
“這不是高見,只是常識。寧軍在荊州攻不下江陵城,但也不能退回江東,糧草即將用盡,再耗下去,必是死路一條。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寧軍往東都這麼一挪,既能鼓舞士氣,又可奪些糧草,還能爭得幾分徐礎所謂的‘威名’。”
“寧王見識深遠,非尋常英雄所及也。”
“你是謀士,不是奴僕,留你在身邊不是為聽奉承話。”
“是是。”郭時風已經緩過神來,“寧王不想留在東都?”
“留在這裡等死嗎?我只要這裡的糧草。”
郭時風腳步稍慢,被落下幾步,急忙追上來,“寧王不佔東都,東都也不能留與他人。”
“嘿,這才像謀士說的話。”
“收集糧草、徵發民夫,遣散老弱之人,放火燒城。”
“可惜東都兵民逃走太多。”寧抱關恨恨地道,心中依然不平。
“糧草緊缺,人少不算壞事。”
“嗯,然後呢?”
“有三條路,分別對應上中下三策。”
“你是要讓我選擇嗎?”
“獻計在我,用計在寧王。”
“你說。”
“趁士氣正盛,寧王可率兵返回江東,解石頭城之圍。”
“這是什麼策?”
“下策。解圍之後能保一時平安,寧王的格局與如今梁王相仿。”
“嘿,梁王投機取巧之徒,避亂求安,趁虛而入奪佔冀、並二州,就自以為是一方霸主了,其實不堪一擊,我不學他。”
“糧草充足,寧王可率兵速回荊州,攻奚家一個措手不及。”
“這是中策?”
“是。”
“比現在的梁王如何?”
“寧王如能攻下江陵城,逆江而上,與益州結盟,收攏江上船隻,依靠天塹自守,形勢將大大好於現在的梁王。”
“還剩一條上策。”
郭時風沉默一會,“聽徐礎的勸說。”
“郭先生之前好像不太同意他的說法,怎麼突然改主意了?”
“寧王若要據守東都,上上之選乃是暫且向單于稱臣,借賀榮之名北攻梁王,當然不能參與襄陽之戰。”
“你怎麼早沒說這條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