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七天假,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李江河只在家呆了四天,就準備回學校了。
他國慶回家,一方面是離家上學,確實有點想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來幫父母賣早點,讓父母能輕鬆點。
但現在父母又要去創業,李江河也就不準備在家裡礙事了,何況,放假前宿舍舍友也約好都早回去兩天,一起逛逛應天城。
他的舍友王雲立是應天土著,一口應承下導遊的神聖職責,準備帶他們去看看玄武湖公園,見識一下什麼叫皇家園林。
這對幾乎一直沒出過城的李江河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要說李江河所在的這個小縣城,其實也蠻有名氣。
茅山鎮!
當然,此茅山非彼茅山,雖然都在一個省裡,相距也不算遠,可是李江河的這個家鄉小鎮,就只是沾了個這麼著名的鎮名,哪裡能跟正牌比經濟發展。
從這裡出發去應天省城的長途汽車一天就幾輛,有時候還沒有,李江河需要早早去等著,萬一錯過了,那就只好祈禱司機今天能勤勞些,多跑幾趟了。
他不知道的是,在自己等車的時候,李軍和龐淑蘭也準備離開小鎮,去尋找發財的路子了。<p3還是能賺到錢的,但這只是快錢,作為李軍和龐淑蘭接下來行動的啟動資金罷了。
至於門路,李軍還真有點,李江河的爺爺是退伍兵,退伍之後就進了政府幹事,要不然李軍之前也不會是掛著公職了,可惜李江河的爺爺有那一輩軍人的信仰,人脈是有,但是基本不會給孩子用,再說,他那清廉的脾氣,職位也不高,人脈都是些老戰友,哪裡好意思去找呢。
李江河的爺爺不同意李軍下海,等到他下海失敗,本來想著豁出老臉找找老戰友,再給他安排個差事,但李軍脾氣倔啊,讀書人就這點不好,自尊心太強,本來下海失敗就夠丟臉了,這還再要自己老父親去找人,李軍反正是受不了。
現在重生一次,他倒是把這沒用的自尊心收起來了。
......
長途客車的停靠點離李江河家隔了幾條街,現在是早上六點半,等車的人不多。
“江河啊,要回學校了?”街邊小報亭外坐著一個搖著扇子的老人,衝著李江河揮了揮手,“好好學,我一早就看出你這孩子有天賦”。
“那也得謝謝爺爺,要不是能從您這蹭書看,我這語文沒那麼高的分,還不一定能考上呢。”李江河樂呵呵地回答。
報亭的爺爺也姓李,沒孩子,沒老伴,特喜歡從小就跟著李軍來報亭買雜誌的李江河,後來李江河家境不好,沒法每月固定拿出錢來買雜誌,就經常來報亭蹭書看,李爺爺有時候就把賣不出去的雜誌塞給李江河,讓他拿回家和李軍一起看。
李江河知道,有的雜誌與其說是賣不出去,倒不如說是李爺爺故意留給他的。
這些生活中的善意,可能算不上多偉大,就像牛阿姨的小蛋糕和李爺爺的過期雜誌,但要是沒有的話,李江河的人生或許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了。
大概七點鐘的時候,長途客車就一顛一顛地開過來了。
茅山鎮是這趟長途的始發地,人不多,李江河習慣性地走到後排,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臨上車前,李江河從李爺爺的報亭上買了一本最新的《收穫》,李爺爺還塞給他一本99年的最後一期.
李江河回學校的時候,李軍又多塞給他五十,他沒推辭的掉,這是李江河原來生活費的三分之一了,要不然,他身上也不會有什麼餘錢買雜誌。
李江河坐穩之後,把兩本雜誌拿出來摩挲了一遍,不自覺地傻笑了下,把99年那期放在腿上,準備先看最新的一期。
《收穫》是雙月刊,新的一期自然就是第五期,開篇是張煒的《外省書》。
魯地作家張煒,是魯地乃至全國純文學的一位標杆,就是在2000年,他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受歡迎作家”,但早在八十年代,那本學文學繞不過去的《古船》出版時,他就蜚聲海內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