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留學生歸來向中央上書,呼籲進行體制的改革。
說上層建築的改革,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
站在西方看中國,橫向比較地看中國,方知中國的生產力能否發達是受制於政策、體制的。
第一位的問題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係。
有人呼籲說,要給予人們免除恐懼的自由。
街面上做生意擺攤、開店的基本都是年輕人。
剛剛走出六七十年代的人,怕出事也是“順理成章”。
李和從學校騎自行回來的路上,剛好想到蘇明開的店就在回去的路上。
騎著車拐了好幾個彎,沿著幸福路找。
李和不知道具體位置,也不知道門牌,只能先挨家瞅瞅。
李和用襯衫衣襬擦了汗,真的是熱的挺不住了。
但是街面上依然還是有不少人。
男的穿著都比較隨便,短袖襯衫,更隨便一點的就是大褲衩子,拖鞋。
女性的服裝開始五顏六色,不少女孩子都受到《廬山戀》這部電影的影響,學女主角周筠穿著方格子襯衫和牛仔褲。
更為大膽一點的,將頭髮自然披在肩上、略微卷曲,耳朵上閃閃的耳釘。
也有模仿《小街》中的張瑜不停幻化髮型,有長髮、短髮、捲髮,忽而清純,忽而風情,忽而知性,忽而純樸。
樣板戲專用的大辮子,越來越少,現在這些都是一個全新的女性形象,預示著社會的多元化趨勢。
李和在悶熱的天氣中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絲活潑。
競爭是商品不教自通的生存本能。
那不,兩位姑娘不顧炎熱,大馬路上擺攤的,都是賣滷菜的,一邊拔尖了嗓門對罵,一邊於不閒地在店裡忙。
雙方的嗓門都已經都已經到咬牙切齒,恨不得互撲的地步了。
只聽兩種尖音的碰撞,聽不清到底在罵什麼。
其實真正的打不起來的。因為誰也不肯停下手中的生意,誰也不肯少做一份生意。
路過一家家庭式其貌不揚的“一分利飯店”,一個繫著圍裙的大姐就衝著李和喊:“包你滿意!”
李和看到那髒乎乎的圍裙把頭一撇,眼不見為淨。
“哥,哥”李和剛過一個路口,就聽見一陣喊聲,以為是喊別人的,就沒在意。
剛要抬起腳繼續騎車,就被人摟住後腰。
李和本能的一巴掌就要扭頭扇過去。
“哥,哥,我是瘦猴。”那人慌忙鬆手。
李和回頭一看是蘇明下面的小弟,笑著道,“你悠著點,差點招呼你身上,你逮誰也不能在大馬路上這麼莽撞啊”。
“我就蹲門口抽菸,瞅著像你。明哥也在店裡”,瘦猴心裡明白,自己大哥的大哥,不就是自己大哥大嗎。
瘦猴30多歲,長的挺方正,個子很高,現在並不瘦,隱隱有橫向發展的趨勢。
大概是以前比較瘦,又喜歡順情說好話,人瘦心眼兒多,大家才送他綽號“瘦猴”。